【研究新知】「藍色星期一」會影響身心健康

「藍色星期一」不只是情緒低落,更與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香港大學發現,星期一焦慮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升高有關,即使退休後也無法倖免。這項研究強調「星期一效應」對生理系統的深遠影響,提醒社會重視每週壓力節奏對健康的潛在威脅。
【研究新知】左撇子例外論?也許左撇子並沒有更具創意

研究推翻「左撇子更具創意」的迷思。康乃爾大學回顧百年文獻,分析顯示左撇子與右撇子在創意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甚至右撇子在某些面向略勝一籌。該迷思可能源自統計錯覺、文化印象及藝術家的刻板形象。
【研究新知】微型奈米針貼片,可望取代侵入性的腦癌切片檢查

英國團隊開發出無痛奈米針貼片,只需輕貼皮膚即可取得病理訊息,有望取代侵入性切片檢查。奈米針比頭髮細1000倍,不破壞組織,適用於腦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追蹤與個人化醫療,為怕痛患者帶來全新希望。
【研究新知】愛滋預防新時代:半年一針利那卡韋,開啟終結愛滋恐懼的關鍵一步

美國FDA正式批准半年一針的利那卡韋(Lenacapavir)用於愛滋預防,顯著降低感染風險。此藥具備長效、高保密性與高依從性的優勢,突破過往PrEP限制,為終結愛滋恐懼開啟新契機。臨床證實保護力高達96%以上,為全球愛滋防治帶來轉機。
【研究新知】妊娠缺鐵,會改變胚胎性別

研究顯示,懷孕小鼠若缺鐵,會導致部分原本應為雄性的XY胚胎發育為雌性,顯示環境因素如飲食可干擾性別決定基因Sry的表現。這是首次證實鐵代謝在哺乳動物性別決定中扮演關鍵角色,對未來人類發育與疾病研究具重大意義。
【研究新知】脂質奈米顆粒mRNA迫使HIV現身,愛滋病治療研究出現新進展

澳洲研究團隊運用mRNA技術,成功開發出一種新療法,能誘使潛伏在CD4+T細胞內的愛滋病毒現身,讓免疫系統有機會將其清除。這項突破利用新型脂質奈米顆粒將mRNA送入感染細胞,為治癒愛滋病帶來全新希望,並有潛力延伸應用於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治療。
【研究新知】唱歌給嬰兒聽,可以改善他們的情緒

研究發現,經常唱歌給嬰兒聽,有助於改善他們的情緒,提升家庭幸福感。耶魯大學等機構進行的隨機對照實驗指出,唱歌能有效安撫哭鬧的嬰兒,且情緒改善不僅是短暫反應,對整體家庭健康也可能帶來長期益處。
【研究新知】褪黑激素微針貼片,改寫蔬菜保存與食物浪費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與新加坡研究團隊合作,開發出以褪黑激素微針貼片延長蔬菜保鮮的新技術,無需冷藏即可有效保存小白菜等葉菜類。該技術有望改善全球蔬菜保存與食物保存問題,減少農作物在運輸與儲存過程中的損耗,為解決糧食浪費與飢餓提供新解方。
【研究新知】大腦下視丘與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有關?

202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大腦下視丘的AgRP神經元過度活化,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之一。透過抑制這些神經元,可讓小鼠高血糖恢復正常,顯示糖尿病治療或許可從大腦著手,挑戰傳統病因觀點,為未來療法開啟新方向。
【研究新知】好奇心或許能讓你年老時仍保持敏銳,並預防失智症

隨著年齡增長,雖然整體好奇心可能下降,但對特定事物的好奇心(狀態好奇心)反而在老年時回升。保持這種好奇心不僅有助於終身學習,還可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是健康老化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