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新知】不孕症的未來希望,以人類皮膚細胞製造功能性卵子
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團隊首次以皮膚細胞成功培養出具生殖潛能的卵子,並能透過體外受精形成早期胚胎,為因年齡、化療或其他原因導致不孕的女性帶來新希望。這項成果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雖仍處實驗階段,預估至少需十年才能進入臨床,但已被視為解決不孕症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引發「設計嬰兒」等倫理爭議。
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團隊首次以皮膚細胞成功培養出具生殖潛能的卵子,並能透過體外受精形成早期胚胎,為因年齡、化療或其他原因導致不孕的女性帶來新希望。這項成果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雖仍處實驗階段,預估至少需十年才能進入臨床,但已被視為解決不孕症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引發「設計嬰兒」等倫理爭議。
最新丹麥研究挑戰BMI迷思,顯示「過重」甚至輕度肥胖並不必然增加死亡風險,反而體重過輕或正常體重下限者死亡風險更高。研究追蹤逾8萬人發現,BMI 25~35者風險與正常體重相當,唯有BMI超過40才明顯升高。專家提醒,僅以BMI評估健康恐有偏差,脂肪分佈與代謝狀態更需納入考量。
荷蘭Radboud大學研究團隊於2023年低地音樂節進行「蚊子磁鐵」實驗,發現喝啤酒的人比沒喝的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吸引力高出35%。若前一晚有性行為,效果更顯著。相反地,洗澡並塗抹防曬乳可減少蚊子停留,顯示體味是關鍵因素。研究指出,蚊子並非被酒精吸引,而是被喝啤酒後改變的體味與行為所吸引,提供未來防蚊研究的重要線索。
智齒幹細胞正從牙科診間的「醫療廢棄物」躍升為再生醫學新寵。其來源便利、細胞年輕化且具多向分化與免疫調控能力,特別適合神經及牙源性組織再生。全球已有逾百項臨床試驗進行,涵蓋牙髓、骨修復及神經疾病等領域。未來挑戰在於分離純化標準化、冷鏈儲存及產業化推進,若能突破,智齒幹細胞有望成為再生醫學的關鍵資源。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大腦特定區域,似乎可以驅動小鼠自閉症的症狀,並成功透過針對性治療藥物改善那些異常行為。這項突破性發現,為治療自閉症找到一個新的可能。
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 Medicine》發表最新成果,首次以HCQ(羥氯奎寧)與EVE(依維莫司)針對乳癌休眠細胞進行二期臨床試驗,證實能有效清除「微小殘留疾病」(MRD),顯著降低復發風險。追蹤42個月後,單藥治療患者三年無復發率逾90%,合併治療達100%。此老藥新用策略,為乳癌倖存者擺脫復發陰影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