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飲食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
「多吃蔬菜和水果,有益健康。」這句老生常談,大家都聽過,也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
最新出版的《Nature》(自然)期刊,美國芝加哥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現代西方飲食有太多的加工食品、紅肉、乳製品和糖,較少蔬菜水果,會改變腸道微生物菌落的組成,對健康帶來重大影響,因而再次發出警訊。 他們強調,這種飲食模式缺乏蔬菜、水果和全榖物,這會減少消化系統中微生物的種類及其產生的代謝物,進而增加多種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比如發炎性腸道疾病。
這篇2025年4月30日發表在《Nature》的論文顯示,被餵食西式飲食的小鼠,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後,還是無法恢復健康、它們體內多樣化的腸道微生物菌落,也比較容易受到沙門氏桿菌的感染。
相較下,如果餵食模仿地中海飲食模式的食物,例如富含蔬菜、水果和全榖物等植物纖維的小鼠,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它們能夠迅速恢復健康且有彈性的腸道微生物菌落,也較不易遭到沙門氏桿菌的感染。
/
西式飲食降低抗生素後的菌落恢復
論文通訊作者、芝加哥大學Martin Boyer醫學教授Eugene B. Chang把腸道環境比喻為森林,並把抗生素對腸道微生物菌落造成的毀滅性影響,形容為森林大火,因為抗生素被用來治療細菌感染時,常不分青紅皂白地亂殺一通,就像引燃森林大火一樣,無論面對的是有害的細菌,或是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健康的有益共生細菌。
Eugene B. Chang表示,哺乳類動物的腸道微生物菌落就像一片森林,當它被破壞時,它就必須按照自然生態法則重建,才能恢復到以前的健康狀態;然而,如果經年累月養成西式飲食習慣,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
他解釋,這種西式飲食習慣沒有在正確的時間,為微生物提供恢復生機所需要的營養。在這種情況下,最後會導致少數物種壟斷那些資源,沒有為恢復所需的其他微生物創造有利條件。

這篇論文第一作者、同時也是芝加哥大學醫學科學培訓計畫學生Megan Kennedy表示,研究團隊對於西式飲食和健康飲食對老鼠恢復健康的過程,竟有如此大的差異,感到非常驚訝。
但不幸的是,西式飲食和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在美國都很常見,而這也促使Eugene B. Chang和Megan Kennedy他們深入探討這種破壞微生物菌落的做法,是如何影響腸道健康。
/
多蔬果飲食抵抗西式飲食的腸道菌落破壞
透過這項研究,可以知道飲食如何為多樣化、強大且富有彈性的腸道微生物菌落建立關鍵基礎設施。他們認為,除了促進整體健康之外,「食物即藥物」這個食藥同源的觀念,也許可成為臨床上一個不錯的應用方向。
比如說,接受癌症治療或器官移植手術的患者,通常需要透過強效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來避免感染,但這也可能導致多重抗藥性細菌的威脅,讓情況變得更糟。
Eugene B. Chang因而認為,如果可以利用飲食來重建這些治療所抑制的共生微生物,進而更快地恢復健康的腸道微生物菌落,也許就可以防止出現更多的多重抗藥性細菌。
Megan Kennedy建議,在要使用抗生素前,或許可在飲食中添加更多健康食品,為即將進行的手術治療做好準備。Eugene B. Chang則已開始研究一種他稱為「魚與熊掌兼得」的方法,也就是在不徹底改變飲食習慣的前提下,服用客製化補充劑來增強腸道健康。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我們還是不妨回歸到自古以來長輩們就一再提醒的那句話:「多吃蔬菜和水果,有益健康。」
/
多蔬果v.s.西式,營養師怎麼說?
「天天5蔬果」在台灣推行多年,其中包含3份蔬菜2份水果。其實這已是最低標準,最適當的份量是成年女性4份蔬菜3份水果、以及成年男性的5份蔬菜4份水果,但達成率仍相當堪憂。在「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的統計中,僅僅是達成蔬果5份的最低標準,就只有1~2成的比例。(衛福部國健署,2022)
前文中提到,西式飲食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與長期的大腸癌風險相關。因此,2023年十大癌症死亡率,腸道相關癌症仍占據第三名的事實就有跡可循。
為此,高風險的外食族可以提高自助餐取代便當的機會,並挑選「蔬菜類」的菜色,至少在一天中的一餐具有高纖維的攝取,同時不忘適當飲水,促進正常排便,並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

/
- 關鍵字:西式飲食、微生物菌落、腸道健康、天天五蔬果
Ref.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37-9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