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知】HCQ羥氯奎寧、EVE依維莫司的老藥新用研究,可能防止乳癌復發

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 Medicine》發表最新成果,首次以HCQ(羥氯奎寧)與EVE(依維莫司)針對乳癌休眠細胞進行二期臨床試驗,證實能有效清除「微小殘留疾病」(MRD),顯著降低復發風險。追蹤42個月後,單藥治療患者三年無復發率逾90%,合併治療達100%。此老藥新用策略,為乳癌倖存者擺脫復發陰影帶來新希望。

【研究新知】起司惡夢:睡前食用乳製品的百年謎團

研究發現,睡前食用起司或乳製品可能增加惡夢與睡眠品質不佳的風險。加拿大蒙特婁大學調查逾千名學生,顯示乳糖不耐症與腸胃不適,可能影響夢境並誘發惡夢。約四成受訪者認為飲食會干擾睡眠,其中乳製品與甜食最常被點名。專家提醒,飲食與睡眠的關聯仍待更多研究,但對乳糖不耐者而言,避免睡前乳製品或可減少惡夢與失眠困擾。

【研究新知】乳清酸鋰可能成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物

最新研究指出,大腦缺乏鋰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主因。哈佛大學團隊發現,β澱粉樣蛋白會降低鋰濃度,削弱其神經保護作用;而乳清酸鋰(lithium orotate)則可避免此現象,並在小鼠實驗中逆轉記憶退化。此成果刊登於《Nature》,未來或能透過檢測鋰濃度篩檢早期失智,並以乳清酸鋰開發全新治療策略。

【研究新知】產婦肥胖可能導致孩子未來腸癌風險翻倍

研究指出,孕婦若肥胖(BMI≥30),其子代罹患大腸癌風險可提升2.5倍,且多於50歲前發病。若孕期體重增加模式異常,風險更高達4.8倍。母體代謝失衡可能透過表觀遺傳與腸道菌群影響胎兒發育,並提升未來癌症風險。預防策略應從孕前減重、孕期體重控制、菌相調整與早期篩檢著手,以降低跨世代的結腸癌負擔。

【研究新知】從壁虎腳趾得到靈感:PLGA化療藥物的附著性提升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研究團隊受壁虎黏附能力啟發,將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製成奈米結構顆粒,能牢牢附著在腫瘤表面並持續釋放化療藥物數天。此策略可精準將高濃度藥物輸送至腫瘤,降低治療頻率與副作用,初步應用於膀胱癌,未來可望拓展至多種腫瘤治療。

【研究新知】原核移植,為新生兒避開粒線體遺傳疾病

英國Newcastle大學研究顯示,透過粒線體原核移植技術可避免嬰兒遺傳粒線體DNA疾病。該研究於2025年7月16日刊登於《NEJM》,7名帶有粒線體DNA突變的女性經捐贈粒線體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共誕下8名健康嬰兒,未出現臨床顯著的致病突變。此技術結合父母的核DNA與健康捐贈者的粒線體DNA,為高風險家庭帶來希望,大幅降低過去難以預測且可能致命的粒線體疾病風險。

【研究新知】大五人格模型:性格決定運動種類的選擇

最新研究指出,個性會影響你對運動的偏好。英國倫敦大學團隊發現,外向者偏好高強度運動,焦慮者喜歡在家鍛鍊,有責任感者重視健康效果,思想開放者則偏好新奇運動方式。了解自己的性格,有助於找到適合且持久的運動習慣,改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