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年輕化,引起各界重視
美國哈佛大學附屬丹娜法珀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一項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延長大腸直腸癌倖存者壽命,甚至可能可以和一般人一樣長壽。
這篇論文2025年2月24日發表在《Cancer》(癌症)雜誌,其研究結果對廣大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大腸直腸癌(Colon cancer)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近年來美國50歲以下青壯年發病率上升,引起醫界及公衛學界注意。
雖然篩檢和治療技術不斷進步,大腸直腸癌整體死亡率持續下降,但因仍有復發風險,其倖存者的預期壽命,仍然比同年齡、同性別的一般族群要短。
這篇論文通訊作者、丹娜法珀癌症研究所大腸直腸中心共同主任Jeffrey Meyerhardt表示,研究人員早就知道運動可以提高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存活率,但他和研究團隊想進一步知道,和從未患過癌症的人相比,規律運動是不是真的可以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
第三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的運動追蹤試驗
因此,他們分析兩項由「癌症與白血病B組」(CALGB)這個美國癌症研究合作組織的臨床試驗數據,其對象是第三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在CALGB 89803 和 CALGB 80702 兩項試驗中,患者都接受外科手術和化療,並且可以選擇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自我報告其生活方式。
2875名患者自我報告了運動狀況,中位追蹤期分別為CALGB 89803的6年,以及CALGB 80702的5.9年。研究人員發現,針對CALGB 89803數據的分析中,運動量較多且治療後3年仍然存活的患者,其總體存活率比一般正常人低3.5%;至於運動量較少且治療後3年仍然存活的患者,其總體存活率比一般正常人低17.1%。
在針對CALGB 80702數據進行的類似分析中,同樣是治療後3年仍然存活的患者,運動量較多患者的總體存活率比一般正常人低4.4%,而運動量較少患者的總體存活率,則比一般正常人低10.8%。

換句話說,治療後3年仍然存活的患者中,運動量多比運動量少的總體存活率,更接近一般正常人,顯示更多的運動和存活率的提高有關,而且不管患者在被診斷罹患大腸直腸癌時的年齡為何,都可看到運動帶來的好處。
Jeffrey Meyerhardt因而鼓勵患者,不妨在治療結束後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他強調,運動總比不運動好。「如果你不能出去運動1個小時,至少也應該出去運動個10分鐘、20分鐘。」
進一步對這兩項臨床試驗進行整體分析時,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1908名3年後還存活且癌症未復發的患者,結果發現那些自我報告運動量較少的患者,總體存活率比一般正常人低3.1%;反觀那些自我報告運動量較多的患者,其總體存活率則比一般人高2.9%。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結果。Jeffrey Meyerhardt表示,如果這些患者更積極地運動,他們不僅總體存活率更高,就算和一般健康的人相比,其總體存活率實際上看來也稍微高一些。
至於和運動量最少的患者相比,既便是癌症復發的患者,如果他們有規律地運動,其存活率也會比較高。
/
免疫、胰島素改善,延長大腸直腸癌倖存者壽命
美國匹茲堡大學惡性血液學與腫瘤內科客座教授Kathryn Schmitz解釋,當我們久坐不動時,免疫系統就無法正常運作,細胞更容易發炎,進而導致細胞變異。如果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發炎就會減輕,免疫功能也會變好。
丹娜法珀癌症研究所年輕化大腸直腸癌中心創始主任Kimmie Ng則表示,胰島素在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生長方面發揮作用,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讓這些患者可以活得更久。
Jeffrey Meyerhardt指出,可以看到效果的患者,他們的運動量,通常是每天以每小時2到3英哩的速度走大約一個小時。
/
- 關鍵字:大腸直腸癌、運動、存活率
參考資料:https://doi.org/10.1002/cncr.3572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