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知】乳癌倖存者中的心臟功能障礙:乳癌治療引起的心臟傷害和心血管風險因素的角色

乳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每年新增數百萬例的乳癌病例。隨著早期診斷和治療技術的進步,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超過90%。然而,存活率提高的同時,也伴隨著新的挑戰,特別是在長期健康管理方面。而心臟功能障礙已經成為乳癌倖存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尤其是接受某些治療方式的患者​。

乳癌治療對心臟功能的影響

乳癌治療通常包括化學療法標靶治療放射治療,其中一些療法具有心臟毒性。蒽環類藥物(如阿黴素,多柔比星)自1970年代以來成為乳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心臟毒性風險不容忽視,尤其是劑量依賴性的心臟功能障礙風險已被廣泛認知​。曲妥珠單抗(賀癌平)和帕妥珠單抗(賀疫妥),作為HER2陽性的乳癌標靶治療藥物,則與早期暫時性的心臟功能障礙相關。

至於放射治療,尤其是針對左乳或胸壁的放射,可能增加心臟功能障礙的風險。這是因為放射治療可能影響到心臟的某些部分,特別是左心室,因而導致心臟功能的逐漸惡化​。

研究中分析了829名乳癌倖存者,他們在接受上述乳癌治療後,每兩年進行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新發生的心臟功能障礙,其累積發生率從治療開始2年後的1.8%,增加到15年後的15.3%,顯示目前乳癌治療方式對心臟健康的長期影響​。

/

心血管風險因素的影響

除了治療因素外,心血管風險因素(CVRFs)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和肥胖等,也對心臟功能障礙的發生有顯著影響。研究中也特別指出,癌前高血壓顯著增加了心臟功能障礙的風險,風險比達3.16,顯示在乳癌診斷和治療期間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性​。

不過,糖尿病對心臟功能障礙的影響並不顯著,但仍要監控糖尿並在長期作用下,對血管脆化的影響。因此,在乳癌診斷後進行全面的心血管風險評估和管理至關重要,這可以降低後續心臟功能障礙的風險,從而改善乳癌倖存者的生活質量。

/

種族差異與心臟功能障礙

種族差異是另一個顯著的風險因素。非西班牙裔黑人女性的心臟功能障礙風險,比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高出2.15倍,這一結果顯示出不同種族在心臟健康中的影響​。可能的解釋包括:基因差異、社會經濟狀況、醫療資源的可及性等因素。因此,需要針對不同族群進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以確保所有乳癌倖存者都能獲得適當的護理和支持。

/

結語:監測和預防策略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延長心臟功能障礙的監測時間,對於接受治療的乳癌倖存者尤其重要。早期的心臟超音波檢查能夠發現心臟功能的異常變化,從而及時採取適當的介入措施,例如加強對CVRFs的管理,可能減少後續心臟功能障礙的風險,改善乳癌倖存者的生活質量。未來的研究應該進一步探索個人化的監測和醫療介入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心臟功能障礙的可能。

/

Ref. :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3.01779

Bostany et al. (2024). Cardiac Dysfunction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Role of Cardiotoxic Therap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43(1), 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