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當上爸爸媽媽那一天開始,讓所有家長都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不知道孩子的睡眠時間到底夠不夠。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也許可以提供他們參考。
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睡眠會影響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如果能保持一致的就寢時間,也就是每晚在同一時間入睡的孩子,未來在面臨壓力或與他人一起工作時,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篇研究論文,2024年11月8日發表在《發育與行為兒科雜誌》(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由賓州州立大學生物行為健康博士生Adwoa Dadzie,以及他的指導老師、Elizabeth Fenton Susman生物行為健康學教授Orfeu M Buxton 一起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該校治療護理師啟動嬰兒健康成長軌跡 (INSIGHT) 研究中,分析了143名6歲兒童的睡眠和行為資料。
這項縱向INSIGHT研究,當這些孩子還是新生兒時,他們的媽媽就接受了回應式育兒培訓,包括以熱情、及時和一致的方式回應孩子的情感和身體需求。研究人員發現,嬰兒期和幼兒期的回應式育兒培訓,有助於促進健康睡眠,並減少兒童肥胖,證明規律睡眠時間的持續益處。
研究人員讓這群孩子連續七天在手腕戴上監測器,測量他們的夜間睡眠和活動,包括入睡時間、早上醒來時間、睡眠時間的中點、保持睡眠的效率以及每晚睡眠的總長度。
接下來,研究人員把這些測量到的數據,和這群孩子在任務中的表現進行比對,以便了解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每個孩子都可以從大量的玩具中,挑選一個他們最想玩的玩具,再把他們的玩具鎖在一個透明盒子裡,同時給他們一組鑰匙,但沒有一把鑰匙可以打開盒子。
研究人員仔細觀察這群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比如自言自語和嘗試用每把鑰匙打開盒子,或是缺乏自我調節能力而扔掉鑰匙,或是不嘗試所有鑰匙。四分鐘後,研究人員再回來以正確的鑰匙打開盒子,讓他們玩玩具。
研究人員也觀察孩子們與爸爸媽媽一起裝飾相框的行為。如果他們參與分享和合作等活動,他們的行為就被認為是親社會的;相反的,如果他們破壞裝飾相框或與爸爸媽媽頂嘴,就認定他們的行為是反社會的。
結果顯示,孩子每晚就寢時間的變化越大,他們的行為和情緒調節能力就越差,比如在研究的一個禮拜內,每晚就寢時間變化20分鐘的孩子,通常比一個禮拜內就寢時間變化兩小時的孩子表現出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這真的太神奇了。」Orfeu M Buxton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他在賓州州立大學發佈的新聞稿中指出,養育子女很重要,當父母建立清晰的標準,並適當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時,孩子在體重調節和行為方面,將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就算過了幾年還是如此。
Orfeu M Buxton建議家長,不妨為孩子訂下明確的標準和慣例,同時也應對孩子的需求,做出適當且迅速的回應。
Adwoa Dadzie則表示,有固定就寢時間的孩子,通常能夠調節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反觀就寢時間不一致的孩子,則表現出更多的衝動以及更少的控制力。
睡眠雖然是件天天都要做的事,再平常不過,但他一再強調,睡眠是件大事,規律的睡眠對於培養兒童的親社會和適齡行為,更是至關重要。
- 關鍵字:就寢時間、睡眠、兒童情緒控制、兒童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