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共識與臨床實踐的重大革新
1. AWGS 2025共識:前瞻性的肌肉健康促進
亞洲肌少症工作組(AWGS)於會中發布了《2025年AWGS共識》 ,標誌著診斷思維從「對肌少症的反應性診斷」轉變為「對生命全程肌肉健康的主動性促進」 。此共識與全球肌少症領導倡議(GLIS)保持一致 ,並提供更具亞洲地域特徵的指引。
主要的改變包括:
- 提早篩檢的年齡層:肌少症篩檢的年齡層首次擴大至中年成人(50-64歲),並確立了年齡特異性的診斷閾值,旨在加速在肌肉衰退的關鍵期進行早期干預。
- 簡化的診斷流程:診斷標準被簡化,僅需同時具備低肌肉量和肌肉力量下降兩項,而將身體功能表現重新定位為「結果衡量指標」,而非診斷標準 。此舉旨在提高臨床操作的可行性與準確性。
- 整合醫護框架:新框架將骨骼肌視為影響健康長壽的核心器官,強調其與大腦、骨骼、脂肪組織和免疫系統的雙向交流。實施方面將結合世界衛生組織的「長者綜合照護(ICOPE)」途徑,利用肌肉健康與ICOPE六大功能領域的自然重疊,無需額外篩檢設施即可系統性地發現個案 。
2. 臨床服務模式與成效:以臺大北護分院經驗為例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的肌少症/衰弱研究團隊分享了其基於診斷標準建立的特定服務模式。該篩檢系統將身體組成、肌肉骨骼功能、營養及身體活動問卷納入年度健康檢查中。對於確診病患,採取跨領域團隊(醫師、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提供的運動和營養補充等介入措施。該臨床模式的成果豐碩,不僅患者滿意度高、安全性好,肌少症治癒率更達到了84%,並於2025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
/
跨領域研究與智慧科技的應用浪潮
1. 智慧科技:實現肌少症的「世界模型」管理
臺北醫學大學的康峻宏教授提出了「邁向肌少症管理的世界模型」的框架,旨在克服傳統診所測量無法捕捉日常波動和真實世界功能能力的限制 。這個模型結合了兩大技術:
一、無標記運動分析(Markerless motion analysis):利用電腦視覺和人工智慧,在不需標記或專門實驗室的情況下,精確量化步態、姿勢和功能任務 。這項技術能夠檢測到早期功能衰退的細微運動異常,使運動分析從實驗室走向診所、社區,甚至家庭環境。
二、可穿戴設備監測(Wearable-based monitoring):可捕捉連續、生態有效的身體活動、靜態行為和晝夜節律 。這提供了肌少症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洞察,如步數下降或中等到劇烈活動減少,支持預測建模和個性化干預。
這兩種方法的融合,有助於彌合間歇性評估與連續性功能之間的差距,並為數位應用開闢了道路,以模擬進程和優化干預措施。此外,步固執行長Gary Jin的專題演講也進一步演示了可穿戴慣性測量單元(IMU)技術如何通過提供高解析度、客觀的運動和力量測量,來增強傳統評估的靈敏度與客觀性。
2. 生化基礎研究:維生素D與NAD+代謝的關鍵角色
在基礎醫學領域,兩位日本學者在會議中探討了肌少症的潛在分子機制:
- 維生素D的生物標記潛力:細山徹(Tohru Hosoyama)博士的研究結合了長期縱向流行病學研究和基礎實驗,探討了維生素D作為肌少症生物標記的潛力 。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可能導致肌內脂肪堆積,並揭示了維生素D受體(VDR)在高表達於肌內脂肪細胞起源的間充質祖細胞中,賦予維生素D在肌少症病理生理學中的新作用。
- NAD+代謝與腦肌連結:伊藤尚基(Naoki Ito)博士聚焦於NAD+代謝在下視丘外側區(LH)對肌少症發病機制的關鍵作用。研究顯示,LH特異性地敲低NAD+代謝限速酶Nampt會導致肌肉力量和質量下降,並減少骨骼肌中的mTOR信號傳導和蛋白質合成 。此外,研究確認乳酸是一個重要的中介物,連接了糖酵解和mTOR依賴的蛋白質合成,強調了腦-骨骼肌功能連結的重要性。


/
治療與預防的前沿策略:細胞療法與天然化合物
1. 間充質基質細胞療法 (MSC) 的肌肉強化潛力
香港中文大學的李郁偉教授探討了間充質基質細胞(ADSCs)療法在增強老年小鼠肌肉品質方面的潛力 。研究發現,每週靜脈注射ADSC治療兩個月後,顯著增強了肌肉質量、力量和肌纖維橫截面積,同時抑制了肌肉萎縮基因的表達 。ADSC展現出抗炎作用 ,且在治療結束兩個月後,肌肉質量和力量仍能維持在接近治療後的水平 。這些結果支持ADSCs作為肌少症的潛在治療策略。
2. 天然化合物的抗萎縮作用:銀杏內酯B與辣椒素
本次研討會也高度關注天然化合物的治療潛力:
銀杏內酯B (Ginkgolide B, GB):李建緯博士的研究指出,從銀杏葉中提取的生物活性萜烯內酯—銀杏內酯B,對抗衰老和促進健康壽命具有治療潛力 。對老年雌性小鼠長期口服GB,顯著延長了中位生存期和壽命,並改善了肌肉力量、代謝適能和身體功能 。機制上,GB透過誘導miR-27b-3p來抑制驅動衰老和細胞凋亡的Runx1基因表達,從而重塑衰老骨骼肌微環境 。
天然化合物與化療誘導的肌肉萎縮:蔣宜芬教授的研究將視角擴展到天然化合物對化療相關肌肉萎縮的預防與治療 。實驗研究證實,辣椒中的活性成分辣椒素能夠減輕順鉑引起的肌肉萎縮 。辣椒素通過恢復Akt/mTOR介導的蛋白質合成、抑制泛素-蛋白酶體降解途徑 ,並減輕全身炎症,從而保護肌肉纖維大小和改善肌肉力量 。
/
研討會總結與未來展望
2025年肌少症國際研討會的豐碩成果,明確指出了肌少症管理正在走向一個多學科交叉、技術驅動的時代。從AWGS 2025共識強調的早期預防和肌肉健康生命全程管理,到智慧穿戴與AI無標記分析技術在精準評估上的革命性突破,再到細胞療法與天然化合物在分子治療上的創新發現,都為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了強有力的新工具與新思路。
特別是WHO的ICOPE框架,將肌少症與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 IC)的雙向關係納入預防策略,強調了運動、營養、認知、活力等全面性的介入,這是實現高齡族群更具韌性的健康老齡化的關鍵路徑。
持續關注這些前沿進展,並致力於推動研究成果向臨床實踐的轉化,以期為肌少症的全球性挑戰提供更有效、更人性化的解決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