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殿堂】閻雲醫師-從科技到心靈:醫學教育的演進與反思

“本會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博士,本身不僅是知名的癌症腫瘤醫師與學者,也活躍於生醫科技產業。日前受邀至大愛電視台錄製專訪影片,分享現代醫學與科技之間的的創新,而我們又應如何自省與心靈調適,這條漫漫的學習長路,閻雲醫師給了我們一些提點與經驗分享。”

核實與反思:AI時代的教育挑戰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斷演變。過去沒有電腦的年代,我們依靠書本與教師傳授知識;而如今,手機與人工智慧(AI)成為新世代學習的重要工具。然而,這樣的便利性並非毫無隱憂。例如,醫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即時用Google查詢資訊,但網絡上的答案並不總是正確的。同樣,ChatGPT 4這樣的AI工具提供的信息也需核實。這提醒我們,在科技加速教育進步的同時,核實資訊的能力更為重要。只有通過對實證依據的分析、同儕與師長的協助,才能辨明資訊的真偽。

醫學教育面臨的另一挑戰是,科技的高度依賴往往讓人們忽略基本的病程觀察與心靈教育。以COVID-19為例,其傳播與人類行為密切相關,如過度遷徙、不戴口罩、不洗手等。這些現象反映了教育層面上的不足。我們應該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重視自我反思與修正,將對與錯的經驗作為前進的基石,讓學習成為永不止息的過程。

/

創新療法與醫療實踐的平衡

醫學的進步離不開創新與實踐的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從小分子藥物到大分子抗體,再到近年的免疫治療與CAR-T技術,短短數十年間,療法的變革令人矚目。尤其是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的出現,結合了小分子與大分子的優勢,不僅提升了治療效能,還減少了副作用。然而,每一項突破都伴隨著大量的研究與資源投入。這不僅考驗科學家的智慧,也考驗他們在臨床與實驗室間來回切換的能力。

作為一名醫者,臨床的失敗往往成為研究的起點。需要將問題帶回實驗室深入研究,再將成果應用於臨床,為更多病人帶來希望。以癌症疫苗為例,從傳統疫苗到針對癌症的新型疫苗,這些進展展示了科技對未來醫療的深遠影響。雖然這些技術在初期階段成本高昂,但隨著時間的推進,預期將變得更加普及與親民。

/

靜思與反思:醫者的心靈修行

醫院不僅是病人的治療場所,也是醫者修行的「廟堂」。面對生老病死,醫者學會的不僅是如何救治病人,更是如何看待人生與死亡。在陪伴病人走過生命最後一程時,許多人後悔未曾好好對待家人或貢獻社會,而非物質上的未竟事業。這些生命中的遺憾提醒我們,醫者的責任不僅是治療,更是將經驗轉化為進步,讓下一位病人減少不必要的痛苦。

靜思語曾提到:「你要自己關照自己的心。」這句話常帶給閻雲醫師啟發,提醒他所有行為與思維都來自於心靈。不僅要自我反思,更要帶領團體成長,讓年輕人願意加入這份使命。身為醫者,學習的過程永無止境,而將所得分享給病人與同仁,才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

資料來源:大愛電視台專訪閻雲醫師,「癌症治療研究先鋒者|閻雲|仁心慧語大愛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