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認為肺癌和吸菸有關,但近來有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顯示,1-2成肺癌患者從未吸菸,這讓不少自認為一輩子不可能和肺癌扯上關係的人感到洩氣,如何找到其致癌機轉並加以預防,無疑成了醫界新的課題及挑戰。
2022年1月初,醫學專欄作家Catlin Nalley在Oncology Times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從2017年一項針對1萬2千多名肺癌患者所做的回溯性分析發現,從不吸菸者的比例已從1990-1995年的8%,增加到2011-2013年的14.9%,增加幅度相當大,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也進一步確認這項結果。CDC將不吸菸者定義為一生中吸菸數量少於100支的人。
這些從不吸菸卻罹患肺癌的患者,其致癌因子可能來自於環境因素,比如長期接觸二手菸、長期曝露在氡氣環境下、空氣污染和石棉等,當然基因遺傳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但總體而言,這些患者的根本致癌原因,目前仍不太清楚。
針對這個議題,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Siddhartha Devarakonda在2021年發表於《臨床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一項研究論文中,提供了新的見解和治療可能性。他參與的研究團隊檢查了1千多個肺癌樣本的基因組,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吸菸者,因此從某種程度看來,從未吸菸的肺癌是被低估了。
Siddhartha Devarakonda認為,有關哪些人比較容易罹患肺癌這個關鍵問題,顯然還有很多需要了解之處,至於非吸菸肺癌與吸菸肺癌之間的區別,目前也還沒有很好的描述。
因此,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另從2007-2014年間被診斷患有肺癌的88名表明從不吸菸者身上,蒐集相關樣本。他們為這些患者進行全基因序列分析,又為其中的69名做了腫瘤樣本RNA序列分析。
接下來,他們將這些分析資料和299名吸菸導致肺癌的患者做比較,發現從不吸菸肺癌和吸菸肺癌中的基因突變,實際上非常相似,但這些基因的突變頻率卻大不相同,突變頻率以非吸菸者較高,約在78-92%之間,反觀吸菸者則為49.5%,顯示這些基因有其積極且有用的臨床意義。
他們進一步發現,這些基因有很多也跟目前FDA所核准的藥物有直接相關性,這就衍生出另一個新的問題;這些FDA所核准的藥物,到底有沒有針對非吸菸者的特殊選擇?有沒有滿足他們的健康需求?
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足夠的答案,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非吸菸者所罹患的肺癌,對免疫治療的結果一般並不好,或者說比較差;另一項要注意的是,先天遺傳性的突變在吸菸者是6.4%,而在非吸菸者則是6.9%,這也提供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方向。
經由這些研究及分析,不難發現把更多關注放在從未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這個議題上,是個非常有意義且值得去做的事。展望未來,不妨將非吸菸肺癌患者的治療、診斷以及標本分析,例如表基因的分析另做處理,納為重要考量。
在此同時,對於突變基因造成的蛋白表達,或是其他特殊的蛋白表達,也都有必要做更進一步的分析,而非只針對基因做單獨分析,如此才能及早發現未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及早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