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於2022年1月24日聯合報刊登。
年紀輕輕的你,如果發覺近來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不規則腹瀉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情形,最好就醫檢查是否罹患了大腸直腸癌。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2021年3月一篇論文指出,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甚至還出現年僅13歲的患者,不宜輕忽。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表示,摒除皮膚癌不算,大腸直腸癌僅次於肺癌和乳癌,已成為美國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根據統計,雖然9成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年紀超過50歲,但小於50歲的患者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一般將他們稱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美國知名演員、電影「黑豹」男主角Chadwick Boseman,43歲壯年就死於此一惡性腫瘤,讓全球影迷深感惋惜。另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CI)的統計,自1994年起,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至今已增加了51%。
就因為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美國腫瘤學會(ACS)2018年起建議一般風險的民眾,其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的起始年齡,應從50歲往下調到45歲,因為該學會另一研究顯示,未滿50歲的大腸直腸癌病人中,高達58%被發現時已屬晚期,比很多年紀較大而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的比率還要高。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即使接受治療,預後通常較差,不僅他們的健康受到威脅,也對家庭、社會及國家造成損失。
面對這個挑戰,哈佛大學附屬醫院之一的丹納法珀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成立了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研究中心,就是希望了解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潛在的生物特性及變化,進而找到真正的發病因子,好讓科學家和臨床醫師能更進一步預測哪些是潛在的發病因子,協助年輕族群及早發現、及早預防,以免症狀繼續惡化下去。
研究發現,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與年長者的大腸直腸癌不同
,就算在小於50歲的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次族群間也有差異。另有研究指出,18~29歲的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有獨特的訊號錯誤,和30~49歲的患者不一樣。和其他次族群相比,18~29歲的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BRAF V600突變相對低很多,KRAS的突變雖有,但沒有明顯偏低。
此外,發現也發現如果這些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病人有一些病因性的狀況,比如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或是某些遺傳性症狀,他們的變異性就比較大,較不容易透過臨床及分子的特徵來發現,尤其是一些獨特的訊號。這也意味著,他們接受治療的效果比不上傳統治療方式。
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可能和肥胖、飲食習慣、不運動及家庭的疾病背景有關,但臨床上又發現有些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病人並沒有傳統的危險因子,比如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基因遺傳性症狀、肥胖或是不好的生活習慣等;也就是說,很多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病人雖沒有這些可能的危險因子,卻罹患此一惡性腫瘤。
為了找出大腸直腸癌年輕化和臨床及分子生物學的特徵,不讓更多年輕族群早早就罹癌,甚至發現時已是晚期,丹納法珀癌症研究院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研究中心投入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臨床及分子基礎研究,期能早日解開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諸多疑團。
丹納法珀癌症研究院的Dr.Kimmie Ng指出,他們成立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研究中心就是希望能提供一個整體治療和考量,畢竟這些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無論在治療上,或是在心理層面的需求上,比如可能擔心不孕及性生活等相關影響,都和較年長的患者不一樣,有必要針對他們的需求另做適當安排,例如提供週末的治療時段等。
丹納法珀癌症研究院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研究中心近日在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這份重量級期刊發表論文,無非是要提醒民眾對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視,千萬別忽略大腸直腸癌患年輕化的問題,同時也提醒年輕人不要因為沒有家族史,沒有遺傳相關因素,沒有出現類似症狀,甚至自恃年輕而忽略這個惡性腫瘤的潛在威脅,及早建立屬於自己的公共意識,以免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