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前國立癌症研究所實驗室主任參觀展示其工作成果的展覽
10月3日,彭汪嘉康院士參觀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臨床中心正在舉辦的一個新展覽,而這個展覽的主角正是她自己。展覽詳盡呈現了她的科研成就與人生歷程,當彭院士回首自己在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逾30年的研究生涯,心中不禁湧現出一幕幕珍貴的回憶。
在家人、NIH科學家、昔日同事以及策劃展覽的NIH歷史辦公室和Stetten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彭汪院士回憶起自己從1960年到1994年擔任NCI細胞遺傳腫瘤學部門主任的時光。作為細胞遺傳學(研究染色體及其對細胞行為的影響)的專家,她大幅推進了人們對多種癌症的科學認識。
研究成果突出,獲獎無數
1960年,因為實驗室中尚未有成熟的技術觀察染色體的變化,染色體(基因)變化作為癌症成因的角色尚未被認可。彭汪院士與她的導師Joe Hin Tjio博士共同開發了一項技術,用於製備哺乳動物細胞以進行染色體研究,觀察並分析細胞內的染色體。他們在1962年發表的研究論文描述了一種「壓縮法(squash)」和「空氣乾燥法(air-dry)」,她的首批相關研究之一就是以組織培養法研究白血病。
彭汪院士迅速成為NIH內研究染色體異常與癌症的首要顧問,她與NCI內部的科學家們合作,研究了多種癌症,同時也與NIH其他部門及外部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
1972年,彭汪院士成為首批獲得亞瑟·弗萊明獎(Arthur S. Flemming Award)的兩位女性之一,該獎項是為表彰傑出的年輕聯邦工作者所設立,彭汪院士因她在染色體與白血病上的研究而受獎。
癌症患者困境使她改變研究方向
彭汪院士於1932年的中國大陸出生,1949年因國共內戰隨家人逃往台灣。她是首位在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接受外科訓練的女性,於1956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也是台灣首位赴美完成實習的女外科醫師。在波士頓新英格蘭醫院實習期間,癌症患者的困境深深觸動了她,促使她改變研究方向,最終開啟了她在NCI的職業生涯。
在NIH超過三十年的研究生涯結束後,彭汪院士返回台灣。她充滿活力,展開了第二段卓有成效的事業,包括建立研究計畫、培養研究人員以及推動癌症預防與治療的公共教育。如今已逾90歲的她,仍然在持續工作。
2008年,彭汪院士榮獲了羅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表彰女性科學家的傑出成就,她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台灣人。
Ref. :
https://nihrecord.nih.gov/2024/11/08/former-nci-lab-chief-visits-display-featuring-her-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