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平均壽命始終未超越女性
縱觀人類發展史,千百年來女性平均壽命都高於男性,這個驚人的規律性在所有國家及歷史時期都存在,就算近年來醫學進步和生活條件改善,一些國家的性別差距有所縮小,但這種女性比男性活得更久的現象,還是沒有改變。
為了找出真正原因,德國馬克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in Leipzig)和來自全球的15位科學家組成國際研究團隊,針對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壽命及性別差異,進行截至目前為止最全面的分析。
他們發現,這種差異可能永遠不會完全消失,因為造成男女壽命差異的根源,在於生物演化史,而且是經由數百萬年的演化而來,其影響性遠比文化或生活方式更深。
這篇論文2025年10月1日刊登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期刊,可望為男性和女性衰老差異這個生物學長期存在的謎題,以及未來的因應之道,提供全新見解。
/
女性平均壽命多出5歲,異配性別假說的解釋
根據生命統計,女性的壽命比男性長。在美國,2021年男性平均壽命略低於76歲,女性則為81歲,兩者壽命差距為5.8歲。放眼全球,女性的平均壽命也比男性多5.4歲,顯示這是人類的共通現象。
事實上,哺乳動物中,雌性的壽命通常較長,比如狒狒和大猩猩,雌性往往比雄性壽命更長。不過,這種模式在動物界並非普遍存在,在許多鳥類、昆蟲和爬行動物中,雄性的壽命大都比雌性長,科學家因而提出了「異配性別假說」(heterogametic sex hypothesis)。
異配性別(heterogametic sex),是指擁有兩種不同類型性染色體的性別,比如有XY組合的雄性。以哺乳動物為例,雌性有兩條X染色體,雄性則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可讓它們成為異配性別,而這種性染色體的差異,可能賦予雌性某種保護優勢。
因為,如果雌性的一條X染色體攜帶有害突變,另一條X染色體通常可以彌補,降低患病或發育問題的機率;相較下,雄性就沒有這種「備胎」,他們只有一條X染色體,任何有害的突變,壽命都有可能縮短。
/
千種動物的雄雌壽命分析
研究團隊以全球多個動物園的1176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為對象,分析它們的成年預期壽命,發現不同性別的壽命有顯著差異,證實了異配性別假說。其中,528種哺乳動物中,72%雌性壽命比雄性長,平均壽命高出12%;至於648種鳥類則出現不同結果,68%雄性的壽命比雌性長,平均壽命高出5%。
儘管如此,這篇論文第一作者、馬克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靈長類行為與演化系博士後研究員Johanna Stärk認為,有些物種還是會表現出和預期相反的模式,比如許多猛禽,雌性比雄性體型更大,壽命也更長,所以性染色體可能只是影響壽命長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除了遺傳因素外,生殖策略也發揮某些作用。為了吸引異性,雄性動物會發展出一些顯著的特徵,比如色彩鮮艷的羽毛、攻擊武器或較大的體型,這些特徵雖然能夠提高繁衍後代的成功率,卻也會縮短壽命。一些研究就發現,在競爭激烈的一夫多妻制哺乳動物中,雄性通常比雌性死得更早。
影響壽命的另一個因素,則是養育責任。研究團隊發現雌性哺乳動物會投入更多心力去養育後代,壽命也往往較長,這很可能是一種自然選擇優勢,因為養育後代需要時間、精力,通常還需要犧牲,雌性往往要活到後代能夠獨立存活,或是性成熟,好讓族群可以繼續繁衍下去。

/
環境改變,女性壽命仍持續高於男性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捕食、病原體或惡劣氣候等環境壓力,導致雄性和雌性之間的差異,包括壽命,這項研究則進一步發現,即使在動物園這種受到保護、基本上不存在這種壓力的環境下,雄性和雌性的壽命差距雖會變小,但仍然存在。人類顯然也是如此,醫學和生活條件的進步雖然縮小了男女的壽命差距,但並未消除。
/
Ref.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y8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