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但健康?新研究顛覆認知
肥胖一直被視為健康的威脅,一項最新研究卻發現,稍微超重,甚至輕度肥胖,可能不會縮短預期壽命,反而體重過輕或是處於正常體重下限的人會面臨更大的風險。這個結果,顯示「肥胖但健康」(fat but fit)是可能的。
這項挑戰長期以來大家對體重與健康普遍認知的研究,是由丹麥Aarhus大學的研究團隊所完成,並在2025年9月15日至19日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年會中,公佈這項研究成果。
帶領這個研究團隊的Aarhus大學附設醫院Steno糖尿病中心臨床副教授Sigrid Bjerge Gribsholt表示,體重過輕和肥胖,一直都是全球的重大健康挑戰。其中,肥胖可能會擾亂身體的新陳代謝,降低免疫系統運作,進而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多達15種不同的癌症;至於體重過輕,則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和營養缺乏。
/
BMI迷思:單以BMI評估健康,反而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為了確保健康,長久以來醫界及公衛學界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衡量體重和健康相關性的方法,好讓大家可以遵循。BMI(身體質量指數)就成了相對普遍的工具。而BMI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計算而來。
一般認為,BMI位於18.5~24之間是正常體重,BMI小於18.5是體重過輕,24~27是過重,大於27則屬於肥胖。但過重、肥胖以及體重過輕真的不利於健康嗎?而維持正常體重是不是就萬無一失?恐怕也未必盡然,近年來就有不少不同的看法,因此才引起Aarhus大學研究團隊的興趣。
為了找到更清楚的答案,Sigrid Bjerge Gribsholt和同樣來自Steno 糖尿病中心的 Jens Meldgaard Bruun 教授及其他同事,就用健康數據來研究8萬5761人的BMI和死亡率之關的關係。這些人有81.4%是女性,平均年齡為66.4歲,其中7555人在追蹤期間死亡。
BMI體重過輕風險最大
她們分析發現,體重過輕的風險最大,BMI低於18.5者的死亡風險,幾乎是BMI 22.5~25.0、也就是接近正常體重上限者的2.73倍。
BMI體重過重未明顯增加風險
相較下,體重過重則未必意味著更高的風險,BMI在25~35之間而被列為過重或肥胖的人,其死亡風險和參考族群相比,並未明顯增加,這種現象被稱為代謝健康,或是「肥胖但健康」。
BMI體重肥胖風險大幅增加
至於BMI介於35到40之間的人,死亡風險比參考族群高出23%,只有BMI大於40以上的人,其死亡風險才會大幅增加到2.1倍。
BMI正常範圍間的風險差異
相較下,BMI位於18.5~24之間的正常體重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死亡風險。其中,BMI介於18.5到20.0之間、也就是位於正常體重下限的人,其死亡風險是參考族群的2倍,而那些BMI在20.0到22.5之間、位於正常體重範圍中間的人,其死亡風險則比參考族群高出27%。
如果以BMI介於18.5到23.9是最佳範圍的傳統觀點來說,這些研究結果似乎令人驚訝。

/
因果關係逆轉:因病增重的BMI評估誤差
Sigrid Bjerge Gribsholt表示,導致這種結果的一個可能原因,就是因果關係逆轉,也就是有些人可能因為潛在疾病而體重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增加死亡風險的是疾病,而不是體重本身,而這也讓較高的BMI看起來似乎具有保護作用。
Jens Meldgaard Bruun則表示,不管怎麼說,BMI並不是衡量一個人體內脂肪含量是否不利於健康的唯一指標。他透過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發布的新聞資料解釋,其他重要的因素還包括脂肪的分佈,比如代謝活躍、儲存在腹部深處、包裹著器官的內臟脂肪,會分泌不利代謝健康的化合物,就不是個好東西。
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BMI是35,而且屬於那種多餘的脂肪堆積在腹部周圍、腰圍大於臀圍的「蘋果型」身材,可能較有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高血壓;反觀另一位BMI同樣是35,但多餘脂肪堆積在臀部、大腿的「梨型」身材的人,就可能比較不會有這些罹病風險。 因此,他認為肥胖的治療應該因人而異,在設定目標體重時,要考慮脂肪的分佈,以及和第二型糖尿病這些疾病的因果關係等因素,而不是所有人都採取同一個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