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百億減重市場已開打,繼GLP-1登頂後,siRNA是否將為下一匹黑馬?

隨著禮來與諾和諾德掀起減重神藥熱潮,GLP-1 類藥物在掌聲中主宰全球抗肥胖版圖,代謝醫學也來到關鍵轉折點;然而,肌肉流失與腸胃不適等隱憂漸現,未來下一波時尚減重風潮,將由誰接棒主導?

作者/張佩德博士

GLP-1 類藥物的榮景與隱憂

以禮來(Eli Lilly)之 Zepbound 及諾和諾德(Novo Nordisk)之 Wegovy 為代表的 GLP-1 受體促效劑,透過模擬腸道荷爾蒙 GLP-1,抑制食慾並延緩胃排空,臨床顯示可促進 15%–20% 體重減輕,迅速推動全球抗肥胖市場蓬勃發展。僅 2025 年第一季,兩藥合計全球銷售即突破 50 億美元,創下減重藥品商業化速度之新高。


然而,其潛在侷限與風險亦逐漸浮現(圖一)。研究顯示,現行 GLP-1 類藥物所致體重減輕中,約 30%–50% 為骨骼肌流失,恐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停藥後快速復胖,並增加高齡者跌倒與骨折風險。另有逾八成使用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近半數因此停藥。自殺風險雖尚無定論,惟歐美主管機關已建議強化精神狀態監測。長期依從性亦待克服,僅少數患者能持續服藥一年,多數停藥後體重回升逾五成,顯示長效控制仍有精進空間。

圖一、當前GLP-1類抗肥胖藥關鍵用藥風險總結(文/張佩德博士、圖/三本木設計)

/

抗肥胖藥物研發:傳統與創新雙軌並進

截至 2025 年中,全球抗肥胖藥物研發案已超過220 項。臨床階段中,第 III 期約有 8 款候選藥物,仍以 GLP‑1 類為主;第 II 期約 50 餘項,涵蓋多激素共激活劑、小分子創新機制與其他代謝靶點;第 I 期則有約 61 款化合物進行人體初步測試。臨床前與發現階段則超過 100 項,聚焦多靶點設計、口服劑型與長效給藥形式創新。

此外,目前全球約有 7 項候選藥物或適應症擴展案進入藥證申請程序,主要集中於 GLP‑1 類口服藥物(如 orforglipron、口服 semaglutide)及聯合療法(如 retatrutide),預計多數將於 2026-2027 年間完成審查。GLP‑1 及其複方持續進化的同時,非傳統機轉療法也逐漸崛起,涵蓋 siRNA、外泌體、中樞多靶點調控,以及針對脂肪代謝蛋白(如 ALK7、INHBE)的創新藥物,為市場帶來新一波競爭格局。

/

siRNA 療法嶄露頭角:由「抑制食慾」邁向「代謝重編程」

在多元創新機制中,siRNA(小干擾 RNA)療法近年備受矚目,展現出有別於傳統「抑制飢餓訊號」的作用模式。其藉由沉默與肥胖高度相關的特定基因,重新調控脂質生成與能量代謝途徑,實現長效且具靶向性的體重管理,形同自源頭啟動「代謝重編程」。

目前具代表性的研發案包括(圖二):Wave Life Sciences 開發之 WVE-006,針對 INHBE 基因,期望減少內臟脂肪並保留肌肉量,已進入第一期臨床;Alnylam 與 Regeneron 合作,鎖定 GPR75 基因以促進能量消耗,目前處於臨床前階段;另有 Novo Nordisk 將原開發於其他適應症的 Nedosiran(靶向 LDHA,調節肝脂代謝)拓展至肥胖治療,已進入第二期臨床。此類療法有望開啟抗肥胖藥物從神經調控轉向代謝根本的全新方向。

圖二、重點候選siRNA藥物一覽(文/張佩德博士、圖/三本木設計)

/

邁入「精準代謝調控」的新時代

siRNA療法不僅被視為GLP-1藥物的接棒者,更有望重新定義未來抗肥胖藥物的標準,從單純「體重管理」提升至「代謝系統的精準調控」。憑藉優異的肌肉保護效果、超長效給藥特性,及對代謝路徑的根本重塑,siRNA療法有效克服GLP-1藥物「需長期服用、體重反彈快、肌肉流失」等缺憾,提供更全面的治療策略(圖三)。

圖三、siRNA與GLP-1關鍵對比(文/張佩德博士、圖/三本木設計)

/

隨著脂質奈米粒(LNP)遞送技術的成熟,大幅提升藥物對肝臟及脂肪組織的定位效率,加上諾和諾德、禮來等大型藥廠積極布局,預期於2025至2027年間陸續釋出關鍵臨床數據,帶動siRNA療法迎來突破性成長。抗肥胖治療正由短期抑制食慾的「不餓療法」,轉向根本性改變脂肪囤積的「代謝重塑」,開啟「低頻給藥、基因靶向、精準代謝調控」的醫療新篇章。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