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知】嬰兒遺忘症:我們不記得嬰兒時期的事,是有原因的

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嬰兒遺忘症」是因大腦發育未成熟,導致無法記憶嬰兒時期的經歷。然而,耶魯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嬰兒的海馬迴能夠編輯情景記憶,只是長大後無法檢索。研究顯示,嬰兒看到熟悉物品時,海馬迴會活躍,顯示他們確實能記住特定資訊。這意味著嬰兒並非無法記憶,而是其記憶存取機制不同,提醒家長提供豐富的視覺刺激,有助於嬰兒的學習發展。

嬰兒遺忘症:嬰兒時期的記憶,長大後還存在嗎?

你有過回想起嬰兒時期的點點滴滴,但無論如何絞盡腦汁,就是想不起任何蛛絲馬跡的經驗嗎?

這種人類無法記住嬰兒時期一些事情的現象,被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命名為「嬰兒遺忘症」,從此一個多世紀以來引起無數科學家的好奇心:我們記不得嬰兒時期的事情,到底是因為大腦發育還未成熟,無法形成記憶?還是這些記憶在形成之前,就被遺忘了?

這麼多年來,大多數科學家普遍認為前者比較有可能,也就是我們之所以無法保留那些嬰兒時期的經驗,是因為大腦負責保存記憶的海馬迴一直到青少年時期都還在發育,無法在嬰兒時期對記憶進行編輯,但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

情景記憶實驗:嬰兒不會說話,但大腦訊號會

研究發現,記憶可以在我們生命最初幾年被編輯在大腦中,也就是嬰兒可以編輯特定的記憶,而這也表示「嬰兒遺忘症」可能只是一種記憶檢索的問題。這篇研究論文2025年3月20日刊登在《Science》(科學)期刊。

這篇論文通訊作者、耶魯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心理學教授暨吳蔡研究所所長Nick Turk-Browne表示,我們稱這類記憶為「情景記憶」,它的特點是你可以向他人描述這些情景,但對還沒學會說話的嬰兒來說,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為了找到答案,耶魯大學研究團隊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可靠的方法,來測試嬰兒的情景記憶。他們以26名從4.2個月到24.9個月大的嬰兒為對象,12個月以下一組,12個月以上另一組,讓他們看幾張新面孔、物體或場景的圖像,之後讓他們看其他幾張圖像,接下來再讓他們看一張先前看過的圖像,以及一張全新的圖像。

Nick Turk-Browne和研究人員希望,如果嬰兒以前只看過某樣東西一次,當他們再次看到這樣東西時,能多看幾眼。如果真的如此,也就是嬰兒在看這些先前看過的圖像的時間,比他們看全新圖像的時間還長,就可以解釋這些嬰兒認為那張先前看過的圖像是熟悉的。

但這些嬰兒還不會表達,他們就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來測量嬰兒觀看圖像時的海馬迴活動情形,結果發現嬰兒在看到新圖像時,海馬迴的活動會活躍,當這張圖像再次出現時,他們觀看的時間就越長。海馬迴後側是編輯活動最強的區域,也是與成年人情景記憶最相關的區域。

*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利用神經元活動時,血液流動改變的特性,判斷何處為神經活躍處的一種神經影像學方法。

/

嬰兒遺忘症可能只是記憶檢索問題,提供探索仍然重要

耶魯大學先前的研究也發現,三個月大嬰兒的海馬迴就會表現出一種不同類型的記憶,稱之為「統計學習」。情景記憶處理的是具體事件,比如昨晚和哪些人一起享用了哪些美食;而統計學習則是從事件中提取模式,比如那家餐廳的樣子,以及哪個街角有哪些美食等。

這兩種類型的記憶,使用海馬迴中不同的神經路徑,其中位於海馬迴前側的統計學習路徑,比情景記憶的發展更早。耶魯大學研究團隊的這項研究顯示,情景記憶比以前認為的還更早被海馬迴編輯。

那麼,這些嬰兒時期的記憶會變成怎樣?長久以來大家認為有兩個可能,一是記憶可能無法轉化為長期儲存,因此無法保存很久;另一則是記憶在經過編輯之後,仍然存在,只是我們無法存取它。Nick Turk-Browne認為,後者較有可能。

換句話說,嬰兒可以編輯特定的記憶,「嬰兒遺忘症」可能只是一種記憶檢索的問題。而這也提醒家長,嬰兒期的小寶寶並不是閒閒沒事做,他們也是忙得很,正在學習很多東西,此時如果提供視覺探索的機會,將有助於他們的學習。

/

  • 關鍵字:嬰兒、記憶、嬰兒遺忘症、情景記憶、統計學習、海馬迴

Ref.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t7570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