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研究論文2024年10月15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導)期刊。長久以來,有關睡眠的生物醫學研究大都集中在男性身上,這項研究可望為男性和女性睡眠差異的原因,提供新的線索,並可能對生物醫學研究帶來廣泛的影響。
近年來,有關睡眠研究多如牛毛,從探討睡眠不足如何影響糖尿病、肥胖、失智症和免疫疾病等風險,到這些疾病如何影響睡眠的因果關係,可說無所不包;然而,由於這些研究大都不以女性為對象,很多結果可能會有偏差。
為解決這個問題,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研究團隊透過配備超靈敏運動感測器的籠子,記錄267隻「C57BL/6J」品系小鼠持續48小時的生理參數,研究睡眠中的生物性別差異。其中,雄性小鼠140隻,雌性小鼠127隻。
他們發現,雄性小鼠每24小時的總睡眠時間約為670分鐘,雌性小鼠則少了大約一個小時。雄性小鼠多出約一小時的睡眠,主要是可以協助身體和精神恢復的非快速動眼睡眠(NREM)。換句話說,這些雄性小鼠睡得較久,也睡得較好。
這篇論文通訊作者、科羅拉多大學綜合生理學助理教授Rachel Rowe表示,在人類中,男性和女性表現出不同的睡眠模式,這通常和生活方式以及照護角色有關,女性往往要從事家事或照顧孩子而被迫減少睡眠時間。
Rachel Rowe認為,他們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生物因素在導致這些睡眠差異方面,可能發揮比以前所知的還更重要的作用。
她解釋,老鼠是夜間活動的動物,也是所謂的「多相睡眠者」, 往往先小睡幾分鐘,短暫醒來並觀察周圍環境,接下來再繼續睡覺。她們的研究發現,女性的睡眠時間更短,就本質上來說,她們的睡眠更加碎片化。
不僅人類如此,在其他動物身上也發現類似的性別差異,包括果蠅、老鼠、斑馬魚和鳥類。Rachel Rowe認為從動物演化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
她進一步解釋,就生物學的角度而言,雌性可能生來就對環境更加敏感,並在需要時被喚醒,因為她們通常有照顧幼小族群的重責大任。如果她們睡得像雄性一樣深沈,物種就不會進化。
Rachel Rowe表示,可以促進清醒的皮質醇(cortisol)和性荷爾蒙等壓力荷爾蒙可能發揮了作用,比如女性在月經週期期間,雌激素和黃體素處於最低濃度,往往會導致睡眠品質變差,因此有人就假設女性天生需要較少的睡眠。
但事實未必如此,她在科羅拉多大學發佈的新聞稿中說,「這些女性是不是給自己製造了太多壓力,只因她們的睡眠時間不如伴侶,並認為她們的睡眠品質很差。但對她們來說,這可能不是正常的睡眠狀況。」
Rachel Rowe和研究團隊希望,透過她們的研究發現,可以激發更多潛在生物學差異的研究,她們更希望這項研究可以促使科學家重新評估她們的研究方式。
其實,早在2016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就開始要求申請動物研究經費的研究團隊,要考量將性別做為一個生物變數,如今已有了一些成果。
以科羅拉多大學這項研究來說,當研究團隊模擬對女性最有效的睡眠治療時,她們發現只有在樣本量由男性和女性均衡組成的情況下,才能準確反映出研究結果。
- 關鍵字:睡眠、睡眠差異、女性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