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第32屆醫療奉獻獎/外科醫師意外走上研究路 彭汪嘉康將癌症世界級治療帶進台灣

外科醫師意外走上研究路 彭汪嘉康將癌症世界級治療帶進台灣

本文獲聯合報同意轉載,特誌謝忱。本文出處: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6676373?from=udn_indexrecommend_ch1005

今年滿90歲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說,要不是當初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Dr.Frei的認可和錄用,自己永遠沒辦法走到今天。對台灣來說,因為彭汪嘉康親身搭起台灣與國際的橋梁,台灣現在才有這麼多專業的腫瘤專科醫師和臨床研究人才,為癌症病人帶來世界級的治療。無論是「台灣癌症醫學之母」的美譽,還是第32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彭汪嘉康都當之無愧。

1963年8月一個清晨,30歲的彭汪嘉康在美國馬里蘭州開著車,這是她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她記得先生提醒「看到電車軌道就轉彎」,但她愈開愈遠,就是沒看到鐵軌,原來鐵軌前一天晚上恰好被拆掉了。彭汪嘉康多繞了一大段路,晚兩小時才抵達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她只能尷尬地笑笑「我迷路了」。

享受與病人互動 做研究本不在計畫之內

這一切都不在彭汪嘉康原本的計畫之內。她讀台大醫學系期間,就利用暑假去實驗室幫忙,探索自己的興趣。先試過米食營養加工研究、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都沒有太大熱情。直到去空軍醫院,學著幫忙抽血打針,她發現自己喜歡實際動手做,享受與病人互動,最適合做外科醫師;畢業後,她也如願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彭汪嘉康赴美發展,先是到波士頓知名婦幼醫院,完成外科訓練後,有一家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外科醫院接受她的申請,她滿懷期待地搭上飛機,專程去跟醫院簽約。不料,院方一聽她說即將結婚,希望能晚一個星期上班,竟然當場決定不給她這份工作。

「怎麼解釋都沒有用,很傷心。」事隔六十多年,彭汪嘉康仍記得外科夢碎的痛楚,「醫院勸我走病理科,但我不是那麼喜歡,還是想要看得到病人。」當時彭汪嘉康的先生有朋友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問她,「要不要來國衛院試試?」

意外進美國國衛院 白血病開啟癌症研究之路

雖然彭汪嘉康從沒打算要做研究,但她很快就發現,1904年就有研究海膽(Sea Urchin)的腫瘤細胞是因為染色體改變,既然如此,或許可應用於診斷,幫助病人在還沒表現出症狀之前,及早診斷出癌症。當時的實驗室主任Dr. Frei聽了印象深刻,馬上錄取她。

「能夠被人認可、給予機會,這是一個太重要的事情。要是他不給我機會,我永遠沒有辦法走到今天。」彭汪嘉康是當時美國國衛院唯一女性研究員,發現白血病的染色體變異在幹細胞時期就出現,研究延伸可從母親血液判斷胎兒性別。這些卓越成就,讓她獲得美國公務人員最高榮譽「亞瑟‧佛萊明獎」,是創獎以來首位獲獎女性醫師。

在美國國衛院工作期間,彭汪嘉康參與訓練美國腫瘤專科醫師並測試新藥。她經歷過白血病童活不過兩年的時代,也看到在新藥試驗的幫助下,病童存活率愈來愈高,甚至接近治癒。台灣癌症治療卻落後美國20年以上,病人除非遠道赴美參加臨床試驗,否則沒有這些藥可用。彭汪嘉康開始思考該如何幫助台灣癌症醫療進步。

彭汪嘉康在1985年選上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後在以色列某一場學術研討會上,她和曹安邦院士與威斯康辛大學癌症中心主任Paul Carbone不期而遇。他們與Carbone共商,能不能幫幫台灣的癌症醫療?Carbone答應親自到台灣幫忙建立腫瘤專科訓練計畫、成立跨院臨床試驗組織(Taiwa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TCOG)。

把美國專家請來台灣 訓練出兩屆腫瘤專科醫師

在台大醫院、三總、台北榮總的支持下,彭汪嘉康把美國國衛院的專家一個個接力請來台灣,Carbone也把國外的考試員請來台灣,訓練出兩屆共13位腫瘤專科醫師,每一位都具備進行癌症臨床試驗的能力。之後彭汪嘉康更陸續開辦外科腫瘤、婦科腫瘤、放射腫瘤等次專科訓練計畫,各大醫學中心都成立了臨床試驗中心,TCOG已成為世界公認完整且先進的癌症臨床研究組織之一。

這些初代腫瘤專科醫師,現在都已經成為醫學中心或研究機構的中堅份子,像是台大癌症中心醫院榮譽院長鄭安理、台北馬偕血液暨腫瘤科前主任謝瑞坤、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新光醫院放射科主任季匡華、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張俊彥、陳立宗、劉滄梧等,都是當年培養的種子醫師。

捨退休生活回到台灣 致力推動癌症預防

明明可以在美國退休享清福,彭汪嘉康卻選擇在1993年回到台灣,重新到臨床實習、看診、值班,正式取得腫瘤專科醫師資格。她在多家醫院看診,也陸續出任中研院生醫所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首任所長。為推動癌症預防、提升社會健康識能,她除了邀請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也結合許多專家學者、企業人士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並與賴基銘醫師奔走催生「癌症防治法」、推動癌症防治中心的認證評鑑。

彭汪嘉康在癌症醫學領域奉獻六十多年青春,完成了別人可能兩輩子都做不完的事。彭汪嘉康說,她當醫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給病人最好的照顧,沒有想太多,只是把握機會,想做什麼就去做。

至於結果如何,「強求沒有用,也不是因為我表現好,都要靠上天的幫忙。」她說,有太多事都是自然而然湊在一起,「這不是我的意思,是上天給我們很好的安排,我們的運氣很好。」

近90歲仍在第一線 醫學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

今年滿90歲的彭汪嘉康,家人都在美國,心裡總是想念。她說,台灣醫療可近性高、醫療品質好,健保也在可能範圍盡量給付了許多好的藥物,各項條件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但預計明年手邊計畫做完,也該跟家人團聚了。

「癌症醫師很辛苦,現在就擔心年輕醫師不進來,還有好多問題需要研究啊!」彭汪嘉康說,好醫師的特質,就是常常想為病人多做一點,想要懂得更多,以提供更好的幫助。希望能看到台灣有更多醫師科學家,每天除了看病人,也願意花時間思考怎麼解決問題、投入研究。醫學知識當中還是有很多的未知,醫師看診勢必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事。如果從現有資料找不出答案,就要找人討論,去實驗室裡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發現許多重要的新事物。

彭汪嘉康溫柔提醒,要是沒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也不要灰心,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能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夠了。她笑著說,如果當年順利成為外科醫師,現在可能是個很有錢的外科醫師,但因緣際會下,走了另一條原本沒想要走的研究之路,才發現癌症醫學這麼有趣,從預防到治療,都能幫助很多人,她已經非常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