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歐加上COVID-19全球疫情的無情肆虐後,英國輿論一直擔心這個曾是「日不落帝國」的偉大國家是否會走上衰頹之路,但從過去到現在的首相及內閣大臣都堅定認為,英國已經或正在成為一個科學超級大國,自信心展露無遺,然而卻幾乎沒有人認真討論這個目標是否明智甚至可行。
2023年2月27日出版的《Science》(科學)期刊,刊登一篇「A science superpower in the wings?」(翅膀上的科學超級大國?)的文章,就在討論這個眾所矚目的話題。
對於一個有69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擁有牛津、劍橋等全球頂尖大學,科學研究底蘊深厚,不斷培養出高階科學人才,民間機構的研發實力也不容小覷,加上公共研發投資在過去3年中增加約25%,英國確實有可能繼續朝科學超級大國之路邁進。
只不過,2020年1月31日正式脫歐,以及幾乎同時爆發的COVID-19全球疫情,帶給這個國家巨大衝擊,大流行後的經濟復甦依舊乏力。根據預測,英國將成為唯一一個2023年經濟萎縮幅度甚至超過因俄烏戰爭而遭到經濟制裁的俄羅斯的已開發國家,情勢相當險峻。
這個結果並非突如其來,英國的經濟在區域上比任何其他富裕國家都更不平等。從2008年以來,英國未能提升每小時工作產出量這個經濟活力引擎,
不僅壓低工資,同時也限制了投資,使得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和逐漸緊張的勞資關係,已到達危機程度,2022年更成為1989年以來,醫療衛生、交通運輸及大學罷工等社會事件最嚴重的一年。
在這些不利情勢下,目前的英國已經比留在歐盟時期還貧窮5%。面對如此險峻的情勢,從科學技術領域尋找解決之道,透過各種政策及措施來推動科學發展,進而把英國推向科學超級大國,就成了從首相、內閣大臣到一般普羅大眾的共同願景。
現任首相Rishi Sunak上任四個月以來,一直把自己塑造成能夠解決前任政府過激政策導致社會動盪不安的最佳人選。在科學領域,他最近成立了「科學、創新和技術部」(DSIT),並將建構一個科學超級大國作為施政重點。對於一個數十年來不變的科學研究體制來說,這已是近五年來英國對重點事業單位進行的第三次重整,不難看出執政的保守黨的急迫及焦慮。
Michelle Donelan接任英國科學、創新和技術部大臣後,2023年2月首度公開表示,英國準備在科學研究上獨力前行,但此舉引來科學界的質疑,因為事實證明歐盟高達955億歐元的「地平線研究合作計劃」(Horizon Europe),為英國科學研究提供大量資金,很難很快找到替代方案。
倫敦大學學院(UCL)政策研究教授James Wilsdon接受《衛報》(Guardian)採訪時表示,Michelle Donelan需要用現實主義來緩和她提出B計劃的狂妄自大,因為在「地平線研究合作計劃」之外的生活,不會對英國科學家帶來好處。他進一步建議內閣大臣們,應及早放棄科學超級大國這個泡沫幻影,轉而對英國的選擇和優先事項進行冷靜的評估。
Michelle Donelan也知道英國科學界的憂慮,表示將和他們保持接觸,闡明政府立場並密切合作,不會在研究人員被邊緣化時袖手旁觀。如果和「地平線研究合作計劃」的後續發展不如預期,英國政府也已備妥和美國、瑞士及日本等科學強國合作的替代方案,展開國際科學合作。
但這項計劃是否能如願進行,恐怕仍有疑問。根據2022年8月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委員會的一份報告,對於是否接受歐盟資助的爭吵,以及對職業前景的擔憂,加上沒有具體的、可評量的結果,也沒有交付的行動計劃,而只有短期主義的前景和頻繁的政策變化,都將會繼續影響英國科學家的信心,乃至於未來英國的科學發展。
該委員會主席Julia King表示,在國際舞台上,未能與歐盟的「地平線研究合作計劃」保持連繫,以及最近刪減官方的發展補助額度,都將會損害到英國的聲譽。她認為,英國不可能只靠自己成為科學超級大國,必須修復和歐盟的關係。
這篇刊登在《Science》的文章指出,就在前幾天,牛津大學數學生物學教授Angela McLean被任命為英國下一任政府首席科學顧問(GCSA),成為1964年成立以來第一位出任該職位的女性。她將和Michelle Donelan以及英國研究與創新委員會(UKRI)主席Ottoline Leyser密切合作。
這也意味著。英國科學政策中最重要的三個職位,現在都由女性擔任,寫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里程碑。她們是否能把英國打造成科學超級大國,或是帶往另一個方向,不僅攸關英國未來的國運發展,也和全球經濟體系榮枯息息相關,值得細細觀察。
若您對本文有任何批評與建議,歡迎點擊填寫意見表
歡迎點擊訂閱電子報,獲得最新文章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