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代以來,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簡稱PPI)可以有效減少胃酸分泌,對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消化道疾病的緩解與控制有極佳的表現,因而成為全球最廣泛使用的藥物之一,但過去也有不少報導指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對心血管、腎臟以及癌症等器官或病變,可能有負面影響,值得進一步探討。
最新一期JNCCN(Journal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有篇重要的報導,也許可提供一些訊息。這篇由設於澳洲南澳大利亞首府阿得雷德的Flinders University所發表的報導,是由Michael Sorich教授所撰寫,詳細追蹤6個大型臨床試驗、總計5594位晚期大腸直腸癌病人,其中902位在接受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治療之外,同時也接受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簡稱5-FU)的化學治療。
結果顯示,同時接受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及5-氟尿嘧啶化學治療的病人,其癌症總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比較差。究其原因,有可能在於腸道菌的改變,以及腸道菌改變以後,更一步產生的免疫變化,使得這些病人的免疫系統跟著改變,無法再對腫瘤組織產生應有的反應。
因此,這篇報導在結論中建議,如果大腸直腸癌病人同時接受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及5-氟尿嘧啶化學治療,或許應考慮改變治療模式。
然而,這項結果只是證明,過去多年來一直懷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對於癌症治療的負面影響,進而做了更深入的報導,而且追蹤6個大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總計5594位大腸直腸癌病人的規模,相對於全世界曾接受氫離子幫浦抑制治療的龐大人數而言,畢竟太少了,難免引起很多正反意見。
此外,5-氟尿嘧啶之外的其他化學治療藥物,是否也有同樣的現象?不同年齡層的結果,是否有差別?很多隨之而起的問題,未來都有必要透過更多的研究來解答,進而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