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https://www.acpjournals.org/doi/10.7326/M23-0728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夜貓子」比「早起的鳥兒」更可能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更高。
美國麻省總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團隊分析2009年至2017年6萬3676名女護士的數據,包括睡眠類型、睡眠時間、飲食內容、身體質量指數(BMI)、吸菸行為、飲酒行為、體力活動、體重和健康狀況、糖尿病家族史。
研究開始時,所有參與者都沒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病史。研究開始之後,她們必須報告任何新的糖尿病診斷結果,直到2017年研究結束為止。
參與這項研究的護士中,11%表示自己是夜貓子,35%表示自己是早起的鳥兒。其餘的人則沒有強烈認為自己是早起或晚睡的人。
在考慮生活方式因素之前,夜貓子與糖尿病風險增加72%相關。考慮到生活方式因素後,這些夜貓子與糖尿病風險增加降低,約有19%相關。在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人中,只有6%的人是夜貓子,至於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中,則有25%的人是夜貓子。
進一步研究發現,那些夜貓子更有可能有大量飲酒、飲食內容差、每晚睡眠時間較短、目前吸菸等情形,而且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體力活動等都偏向不健康的範圍。這篇研究論文2023年9月12日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科醫學年鑑)。
這篇論文第一作者、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Sina Kianersi表示,只要控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行為,那些夜貓子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密切關聯就會降低,但依然存在,這意味著生活方式和這種關聯性有關。
他們還發現,夜貓子的夜間睡眠模式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只存在於那些白班工作的護士中,而和那些夜班工作的護士無關,因此只要採取更個人化的工作時間安排,可能有助於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列出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分別是超重、不常運動、吸菸和睡眠不足,而這些因素也反映在這次研究中。然而,即便考慮到這些因素,夜貓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還是比早起的鳥兒高19%。
Sina Kianersi表示,目前還不完全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也許有可能是這些生活方式之外的某些因素,導致這種結果。另一種可能性是,這種風險增加是由這些夜貓子的生物學特性所驅動,或者是由他們生理時鐘偏離日常安排的方式所驅動。
不管原因為何,夜貓子也不用太洩氣,導致他們罹患糖尿病風險增加的生活方式因素,其實是可以改變的,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Sina Kianersi指出,只要調整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罹病的風險就可以大大減少。
換句話說,這些夜貓子如果能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程度的體力活動,改善飲食營養,減少菸草和酒精的消耗,以及每晚睡眠7〜9小時,就算當不了早起的鳥兒,也可以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若您對本文有任何批評與建議,歡迎點擊填寫意見表
歡迎點擊訂閱電子報,獲得最新文章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