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新冠市肺炎疫情逐日升溫,已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最新階段,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除了先後出版《疫苗先鋒》、BNT《光速計畫》、《輝瑞登月任務》、《疫苗商戰》等重磅疫苗相關書籍,與國際接軌外,2022年5月18日下午更主辦「借鏡國際新冠疫苗—台灣生醫創新願景」高峰論壇,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及多名國內產官學研重量級人士出席,暢談台灣可以從這場世紀大疫中學習之處,為未來還可能爆發的新興傳染病大流行做好準備。
陳建仁致辭指出,新冠肺炎的高感染率讓台灣沒有辦法用清零的方式防疫,需要透過疫苗、快篩、抗病毒藥物三者,才能與病毒共存。他說,新冠肺炎病毒確實是讓大家都很害怕的新型病毒,但人類有很強的靭性,面對這個病毒的挑戰時,歐美等先進國家以政府力量加上公私部門的協力,推動生醫產業發展,終於在短短10個月內就研發出莫德納、BNT和AZ等有效疫苗,迅速遏止病毒的快速蔓延。
微軟創人比爾蓋茲曾說過,大家都希望COVID-19是最後一個流行疫情,但要達到這個目標,陳建仁認為有2件事很重要:第一個要有智慧發展科技,疫情出來的時候,爆發地點要馬上透明公開通報,讓大家最短時間內在發源地撲滅疫情,就不會讓疫情擴大蔓延,這需要公開透明和智慧。
第二個就是慈悲,彼此互助相互幫忙。疫情來的時候有一個口號很重要,「no one is safe, unless everyone is safe ; no country is safe unless every country is safe」,當疫情出來的時候,先進國家一定要幫助開發中國家,好讓開發中國家疫苗打好打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面對任何挑戰,只有彼此相愛、互相團結,疫情就能獲得很好的控制。
就在台灣疫情明顯升溫的此時此刻,陳建仁籲請國人不要驚慌,只要打滿3劑疫苗,就算感染了這株Omicron病毒株,其所引發的症狀就和流行性感冒甚至一般普通感冒沒什麼兩樣,但他仍籲請年紀大的長者、患有免疫疾病的患者和小孩子要特別留意自己的健康,相信在政府和民間一起努力下,這波疫情很快就能獲得控制。

緊接著進行的2場專題論壇,分就產業發展機會與人才培育進行深入探討。第一場論壇由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李鍾熙主持。國際癌症研究權威、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表示,台灣研究量能極高,CDMO可以代表台灣特色,但若要接軌國際,在業務、管理能力上還有許多缺失亟待改善。
閻雲進一步指出,如果要以CDMO做為國家的主要發展政策,最需要的人才,但我們有的大都是學者,比較欠缺的是可以在外打拚的業務人員。接下合作案後,就要知道別人在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要能驗證別人做的東西,要有很強的技轉能力,而且一旦答應就要做到,不然會有法律問題。
台灣發展CDMO的過程中,其實可以善用ICT產業的優勢,並將之轉化為我們的特色。其中,閻雲認為自動化製造生產是台灣非常合適也非常有可能成功的強項,因為我們人才濟濟,且有很好的工程師,自動化可打造出我們的特色,也將會是我們的利基。
然而,台灣對於國際法規面不熟悉的缺點也不容忽視。閻雲表示,法規會因地而異,因國而異。歐洲甚至有些國家的一個邦也可以有不同的法規,這使得法規變得非常難,而難就難在我們對外國的文化、語言拿捏不準。
他強調,法規不是Yes或No的兩分法,往往在YES中有但書,在NO裡有商機,如何把它最佳化、最大化,在在需要專業人才的參與,才能深入了解並找出解決之道。
同時出席這場專題論壇的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指出,法令鬆綁也是必須配合的重點,可由政府發展國家隊,並尋思解決全球的醫療問題。IRPMA(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公共事務暨溝通委員會共同主席張博勝則鼓勵政府,可從早期診斷、個人化醫療、慢性病照護上奠定明確策略,並與跨國企業合作,投入資源讓醫療產業,使之從成本控制思維變成價值創新思維,打造全新生技產業。
第二場論壇由《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主持。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認為,教育部、科技部、衛福部、經濟部都和生技產業息息相關,可透過彼此連結,加強人才培育。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呼籲借鏡半導體發展經驗,讓學校修正學程,和大廠銜接提供人才。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執行長錢宗良則認為,所有疫苗產業都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更多的跨領域人才,這已是國安問題。
另三場主題演講,則分別由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發表國家推動生醫產業的新動向,提出未來核酸藥品需求量極大,慢性病、癌症都是治療的要點。再生醫療與細胞治療規模日漸擴大,2022年後全球會有一半案例集中在臨床試驗二期,掌握建置就能掌握商機。
臺灣阿斯特捷利康總裁Claudio Longo從AZ經驗探討國際合作的重要,AZ疫苗從基因定序到施打僅花了104天,但其嚴謹度並沒因此降低,反而激發更多創新。他同時強調,單一公司力量有限,AZ在台灣規劃糖尿病、氣喘、肺癌、慢性腎臟病四大主題,將透過產官學合作,提供病人更好的健康照護品質。
晟德大藥廠林榮錦董事長分享生醫界第一線經營實務經驗與建言,他表示過去以為技術好就有價值,但技術不等於產品,產品也不等於市場回報,好的選題才是重點,如果產業界能強強結合,更能開創雙贏利基。展望未來10年,他認為CDMO將有10倍成長的空間,製藥廠百家爭鳴也將會是發展生技產業的好機會。
若您對本文有任何批評與建議,歡迎點擊填寫意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