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Today : 解釋迷幻療法的機制

迷幻藥物是一類可以顯著改變知覺、情感和認知過程的藥物。一些眾所周知的例子包括氯胺酮、賽洛西賓(又稱裸蓋菇素)、MDMA、LSD、麥司卡林和伊菠格鹼。根據多項研究,這些物質被認為在治療包括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成癮等多種心理健康疾病方面具有潛力。理解其治療效果的關鍵似乎與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有關;人類的某些功能,如語言學習、親和力和社會獎勵學習等是在此關鍵期中學習的。一篇於6月14日出版的研究深入探討了這種關係。該研究特別調查了社會獎勵學習的關鍵期現象。這個關鍵期在實驗白鼠中顯示被迷幻藥物治療重新開啟,使得社會聯繫(social contact)再次成為一種重要的獎勵刺激。這種重新開啟現象在各種迷幻藥物中都有觀察到。值得注意的是,此關鍵期重新開啟的時間長度與在人類報告中,藥物影響下產生急性主觀效果(acute subjective effects)的持續時間成比例。該研究最引人入勝的發現之一是,這個關鍵期重新開啟的概念似乎是被一種稱為「再可塑性」(metaplasticity)的過程所支持的。在進行迷幻藥物治療後,研究人員在大腦的獎賞中心(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中觀察到基因表達的變化。被改變的基因似乎影響了周圍神經細胞的細胞外基質,從而改變了催產素(常被稱為「擁抱激素」)對樹突的影響。而這影響提高了樹突對社會接觸的敏感性,有效地重新開啟了成年人的社會獎勵學習的關鍵期。總結而言,關鍵點在於迷幻藥物能促進再可塑性,改變大腦對社會刺激的反應方式,並增加了突觸電路修改的可塑性。進而允許治療性地重塑抑鬱症、PTSD和成癮等疾病的神經基礎結構,可能導致這些疾病的更有效治療。這項研究將對迷幻藥物治療的理解提升了一定程度的可驗證性和合理性。

Clinical Trials Arena:B型肝炎:接下來12個月值得關注的四項試驗

B型肝炎,Hepatitis B 是一嚴重的健康問題,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有2.96億人受到影響,每年造成約82萬人死亡。尋找功能性治愈療法(其定義為在停藥六個月後,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且無法檢測到B型肝炎病毒,HBV),是目前正在進行的多個試驗的主要焦點。GSK的bepirovirsen在二期試驗中顯示出有前景的結果,現已開始進行第三期試驗,預計在2025年完成。以下是四個其他值得注意的試驗:法國ANRS研究中心的IP-CURE-B二期試驗(預計於2024年6月結束):該研究評估是否在selgantolimod (SLGN)治療後停止使用核苷或核苷酸類似物(nucleotide or nucleoside analogue,NUC),可以顯著降低HBsAg,與標準護理相比。試驗採用組合方法,有三個分組:一為不干預、二為NUC在28週後停藥,以及第三於SLGN治療24週後NUC在28週停藥。Hannover 醫學院的HBIG for Cure二期試驗(預計於2023年8月結束):該試驗調查免疫球蛋白,特別是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達到功能性治愈的效果。該試驗採用單一療法,有兩個組群,均為HBsAg陽性且HBeAg陰性的個體,一組未經治療,另一組在篩查前至少接受了12個月抗B型肝炎病毒的NUC治療。中國中山大學的二期試驗(預計於2023年12月底結束):該試驗旨在根據干擾素基因突變和干擾素誘導基因檢測基因譜的檢測,優化peginterferon alfa-2a的治療路徑。這項組合療法試驗尋求在48週後消除HBsAg。Gilead的第二期試驗(預計於2024年1月開始):該試驗研究SLGN含量組合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包括三個實驗性分支,每個分支都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包括NUC、tenofovir alafenamide、VIR-2218、SLGN和nivolumab。在與GSK的Bepirovirsen相比的問題上,專家意見認為Gilead的研究可能在有效性上與GSK匹敵。然而,反應的持續性可能和獲得反應本身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此外,雖然預期Bepirovirsen將對市場產生正面影響,但作為單一療法,成為最終解決方案的可能性不高。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You may use these <abbr title="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abbr>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