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Medical : 來自噬菌體T4的人工病毒載體展現了先進基因傳遞的潛力

在最近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研究中,美國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噬菌體醫學研究中心以及Purdue大學生物科學系的研究團隊概述了發明基於T4噬菌體的人工病毒載體(AVV)的方法。這項新開發可能將基因細胞療法(GCT)進行革命性的變革,克服了當前使用的載體,如腺相關病毒(AAVs)和慢病毒(LVs)所面臨的限制。AAVs和LVs通常用作將治療基因運送到細胞的載體。然而,其能夠攜帶的基因大小,以及遞送效率常常受到限制。T4噬菌體以其驚人的感染率(幾乎100%)和迅速的複製週期而聞名,這使其成為構建AVVs的出色基礎。這些T4-AVVs是通過按順序組裝純化的生物材料來開發的,也具有容納多達約171 Kbp(kilo base pairs,千個鹼基對)的能力,從而可以運送較大的治療基因,這目前無法由LVs和AAVs實現。研究發現T4-AVV轉導比常用的AAV2達到更高的基因表達。這歸因於T4的能力,它可以在單一頭部包裝一個基因的多個分子,從而在一次轉導事件中遞送多個基因負載。研究人員成功使用這些載體在人類基因組的治療重要位置進行基因組編輯,包括血紅蛋白beta基因(hemoglobin beta,HBB),這是治療干預的主要目標。這個平台對於治療使用具有巨大的潛力,並且能夠在體內和體外糾正原始人類細胞中的缺陷。目前正在進行調查以評估這種新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MedPage Today: CAR T細胞療法在風濕性疾病治療上取得更多成功

由德國Friedrich Alexander大學Georg Schett醫學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歐洲風濕病學聯盟(European Alliance of Associations for Rheumatology,EULAR)會議上,發表了應用於風濕病學的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的樂觀結果。這項研究,報告了兩位接受CAR T細胞治療的抗合成酶症候群(anti-synthetase syndrome)患者取得的非凡治療效果。此症候群是一種由抗體驅動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使其成為針對B細胞的CAR T細胞療法的理想候選對象。研究中的兩位患者在接受CAR T細胞治療約4個月內經歷了幾乎完全的症狀消除。此外,MRI掃描顯示出信號變化的完全解消,並根據PET-CT影像顯示肌肉和關節纖維母細胞的活動大幅度降低。此外,團隊也對一項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計劃提供了更新報告,該計劃現在已追踪了七名患者長達22個月。所有患者都保持在緩解狀態,並在最後的評估中,他們的SLE疾病活動指數得分為0。CAR T細胞療法首先在腫瘤學領域獲得了認同,該療法涉及轉換患者的T細胞,使其表達與需要被清除的其他細胞上的特定抗原結合的受體蛋白。目前看來它在風濕病學領域的潛力也在得到證明。CAR T細胞療法可能用於治療一系列由抗體驅動的自體免疫疾病。

NewsWise:尋找遺傳性疾病原因的更好方法

一個來自慕尼黑的科學小組,包括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TUM)和Helmholtz Munich研究中心的成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算法,顯著改進了預測基因突變對RNA合成影響的能力;此項開發可以促進識別導致罕見遺傳性疾病和癌症的基因因素。團隊專注於拼接(基因重组現象),這是一種細胞過程,其中RNA被切割,使得可以讀取建立蛋白質的指令。基因變異會打亂這個過程,導致RNA和蛋白質的錯誤,並可能導致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新的模型分析基因變異及其對特定組織中拼接過程的影響。它使用從946個個體收集的廣泛DNA和RNA數據,涵蓋49種組織類型。這種針對特定組織的剪接圖幫助更準確地預測DNA變異的後果。該團隊開發的新算法在預測錯誤剪接方面的精度是以前模型的六倍。目前,此算法正在用於歐洲研究項目「Solve-RD - 解決未解決的罕見疾病」中,該項目旨在改進罕見疾病的診斷。它也在白血病遺傳學研究中找到了應用,促進了發現不同白血病變異特定基因原因的發現。這項合作研究,利用計算分子醫學和人類遺傳學,承諾將對理解和診斷基因疾病有重大進展。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You may use these <abbr title="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abbr>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