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ikael Häggström - Own work,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9980205

第一期非小型細胞肺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後,接受更頻繁的電腦斷層掃描,是不是較能預防癌症復發?

答案是「未必」。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更頻繁的電腦斷層掃描與肺癌手術後的改善無關,減少電腦斷層掃描頻率除了可降低醫療成本,或許還能減少患者的焦慮。此一研究結果,2022年11月28日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

肺癌是美國盛行率排名第二的惡性腫瘤,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統計數據,在所有肺癌病例中,以非小型細胞肺癌(NSCLC)84%的比率最高,5年的總體存活率約25%,多達半數患者會在手術後的前兩年復發,術後定期追蹤檢查被認為至關重要。

也因此,國家綜合癌症網路和其他癌症組織出版的指南,都建議術後每3〜6個月,應對切除肺部腫瘤的非小型細胞肺癌患者進行一次電腦斷層掃描(CT)。然而,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這項研究卻發現,術後電腦斷層掃描頻率的高或低,對患者的存活率或復發率並無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把重點放在手術後的前兩年,因為那是肺癌復發風險最高的時期。相較下,癌症組織通常建議患者在手術2〜3年後,每年進行一次電腦斷層掃描,直到患者死亡。

他們把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這個美國最大的綜合醫療服務系統提供的數據庫資料,去識別化之後,分析2006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1日期間,接受手術的6171名第一期非小型細胞肺癌患者的病歷資料,這些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7.5歲,96.3%為男性,61.7%是吸菸者,其中一組每3〜6個月接受一次掃描,另一組則每6〜12個月接受一次掃描。

結果發現在所有情況下,更多的掃描並沒有改善這些患者的健康狀況,包括不同的腫瘤大小、腫瘤分期和外科手術類型。進一步分析,22.0%患者出現癌症復發,其中每3〜6個月接受一次掃描患者的復發中位時間為23.7個月,每6〜12個月接受一次掃描患者則為個21.3月。

另在中位總體存活期方面,前者是64.4個月,後者則為65.7個月,兩組的總體存活期相當,約65%患者至少存活了5年;換句話說,不管術後接受電腦斷層掃描的頻率是高是低,對患者的無復發存活期或總體存活期並無差異。

研究團隊因而得出結論,指這些研究結果與越來越多的證據一致,顯示第一期非小型細胞肺癌患者術後應至少每年接受一次電腦斷層掃描的監測,至於術後2年內超過每半年一次的電腦斷層掃描頻率,並無明顯益處。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胸腔外科醫師暨外科學教授Varun Puri建議,肺癌治療指南不妨參考這次研究結果,減少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學檢查的頻率,或許可為早期患者帶來更好、更輕鬆的術後照護品質。

他認為,過於頻繁的電腦斷層掃描,除了增加醫療費用外,還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焦慮,因為掃描幾天後才會知道結果,等待期間出現所謂的「掃描焦慮症」,恐怕會大到讓給他們寢食難安。

若您對本文有任何批評與建議,歡迎點擊填寫意見表

歡迎點擊訂閱電子報,獲得最新文章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