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中心分類:公共衛生
文章標籤:

不少人常覺得納悶,一樣都是人,為什麼他們常被蚊子叮咬,而有人就不會。2022年10月18日刊登在《Cell》(細胞)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Differential mosquito attraction to humans is associated with skin-derived carboxylic acid levels》(蚊子對人類吸引力的差異與皮膚衍生的羧酸濃度有關),也許可解答這個疑惑。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團隊花了3年多時間投入相關研究,研究人員認為某些體味是決定因素,蚊子最容易被皮膚產生高濃度羧酸的人所吸引,他們常被形容為「蚊子磁鐵」,只能無奈承受這種苦。

在64名受試者中,被蚊子叮咬次數最多的那個人,是第二受蚊子青睞者的4倍,更是最不易被蚊子叮咬者的100倍以上,不難想見他受蚊子歡迎的程度,如果能從不常被叮咬者的體味成份中,進一步研發出讓蚊子聞之卻步的防蚊液,將會是他們最大的福音。

洛克菲勒大學和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家暨蚊子專家Leslie Vosshall表示,包括她的媽媽、姐姐、同事,甚至是街上的人,都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對蚊子的吸引力就是比其他人高?而為大家解惑並減少被蚊子叮咬引發疾病的公眾利益,正是她和團隊投入這項研究的最大動力。

多年來,科學家曾提出一些理論,解釋為什麼蚊子對某些人特別感興趣,對其他人卻不然,其中一種理論認定血型差異就是罪魁禍首,但Vosshall認為這種觀點的證據很薄弱。隨著時間推移,研究人員開始懷疑體味也許就是吸引蚊子的主因,卻一直無法確定蚊子到底較喜歡哪種特定的氣味。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Vosshall和研究團隊找來了64名受試者,讓他們在手臂上套上尼龍襪。6個小時後,尼龍布上沾滿了每個人獨特的氣味,但大多數人類聞不出這些氣味,遑論分辨出來,蚊子卻不然。接下來研究人員把這些尼龍襪剪成很多小塊,並將兩個不同受試者的小塊尼龍襪放入一個裝有成群雌性埃及斑蚊的密閉容器中,來個PK大賽。

在一場又一場的PK大賽中,研究人員把空氣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吹向2小塊尼龍襪,同時也將尼龍襪上的人體氣味吹向位於下風處的蚊子,再讓一大群蚊子選手逆風飛向91公分外那塊它們較喜歡氣味的尼龍襪。

如果以雌性蚊子的胸部平均長度為0.15公分計算,這群蚊子選手必須逆風飛身體長度610倍的距離,才能抵達終點,其實並不輕鬆,顯示它們最後確實選擇了最愛的氣味。

長達3年多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在174個實驗日分別以不同的2小塊尼龍襪為對象,進行了超過2300次的PK大賽。比賽結束後,就蚊子的喜好來說,統計發現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比如編號33受試者的尼龍襪最受蚊子青睞,吸引蚊子的數量是吸引力最低受試者的100多倍,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蚊子磁鐵」。

為了了解這個巨大差異的原因,研究人員分析受試者的氣味特徵,發現33號受試者皮膚上有更高濃度的羧酸,包括十五烷酸、十七烷酸和十九烷酸這3種羧酸,以及同一化學類型中的10種未知化合物,至於最不吸引蚊子的受試者,其皮膚上的羧酸濃度則少了很多。

羧酸(carboxylic acid)是常見的有機化合物。從覆蓋在皮膚上面的皮脂產生,這些皮脂有助於保護及保持我們的皮膚滋潤。這項研究也證實,每個人都有由羧酸等不同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獨特氣味特徵,隨著時間推移,皮膚會保持相對穩定的羧酸濃度,進而產生一致的氣味特徵,且不會受到飲食內容及清潔用肥皂種類的影響。

Vosshall說,是否具有蚊子吸引力的身體特質,將會伴隨一生,這要嘛是好消息,要嘛就是壞消息,最終取決於你是誰。也參與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家Omar Akbari表示,這項研究以非常謹慎的方式證實,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吸引蚊子的傾向,這是生物學家解開昆蟲行為神秘面紗的另一貢獻,未來研究可擴大到其他種類的蚊子,進而開發出更有效的防蚊液。

為什麼蚊子如此喜歡羧酸或其伴隨的細菌氣味?生物技術公司Kingdom Supercultures的高級科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Maria Elena De Obaldia 解釋,埃及斑蚊已進化到只以人類為攻擊對象,非常擅長區分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氣味。羧酸是人類排放的化合物,其他動物則不會,因此才成為它們找到人類,進而找到食物的最好指標。

如果你發現自己特別容易被蚊子叮咬,無奈生氣憤怒之餘,也許可從蚊子特別喜歡自己的行為中,得到些許安慰,因為你是如假包換且又如此受歡迎的人類。

若您對本文有任何批評與建議,歡迎點擊填寫意見表

歡迎點擊訂閱電子報,獲得最新文章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