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9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面帶微笑地對外宣佈,最近一週全球新增COVID-19感染個案,比前一週減少了12%,流行疫情似乎已近尾聲,「已看到終點線!」但在這波大流行中受創最深的美國可就沒有那麼樂觀,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隔天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深入討論拜登總統關於COVID-19長期影響的總統備忘錄,提醒大家應多加留意這波疫情的長期影響,目前仍不宜掉以輕心。
JAMA這篇「Address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19」 (解決COVID-19的長期影響)文章中,直指這波流行是美國過去一百年來遇過最重大的醫療和公共衛生挑戰。截至2022年7月26日,美國估計已有9000萬例COVID-19報告病例,估計100萬例死亡個案與COVID-19有關。
這篇文章作者群擔心,由於很多自我檢測結果呈現陽性的人,並未接受治療或主動通報感染,使得目前感染人數難以準確估計;此外,BA.5和BA.4等新的Omicron變種病毒株不斷出現,有些確診者的症狀與其他病毒感染者類似,增加醫事專業人員分辨「長新冠」(Long COVID)的難度,令人憂心。
「長新冠」是指感染COVID-19後衍生的慢性後遺症,WHO定義為持續2個月以上且無法解釋的病理症狀,包括紅疹、焦慮、憂鬱、失眠、腦霧等,迄今全球逾6億名確診者中,至少有2成出現「長新冠」症狀,為這波流行的未來走向帶來一些變數,而這也是讓拜登總統不敢過於樂觀的主因。
為此,早在2022年4月5日,白宮就發布關於解決COVID-19長期影響的總統備忘錄,指示美國聯邦政府要為三大類受影響的人提供照護,分別是出現「長新冠」相關後遺症的人、曾經歷與COVID-19相關而導致行為和健康出現問題的人,以及那些為失去親人、朋友和鄰居而悲傷的人。
根據2022年6月接受美國聯邦政府人口普查局網路調查的6萬2千名成年人的自我報告數據,35.1% COVID-19確診者表示在某些情況下出現「長新冠」症狀,18.9%表示目前就有「長新冠」症狀。
在曾經歷與COVID-19相關而導致行為和健康出現問題的人這部分,大流行期間最常見的情緒狀況是恐懼、焦慮、憤怒和憂鬱。人口普查局2020年5月的網路調查中,出現焦慮和憂鬱情緒的美國成年人,分別是41%和42.6%;到了2022年6月,有上述情緒的百分比為33%,雖稍有下降,卻仍是2019年大流行前的4倍多,情勢依然嚴峻。
至於總統備忘錄中被列為第三類那些為失去親人、朋友和鄰居而悲傷的人,根據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份報告,超過20萬名美國兒童因COVID-19失去雙親中的至少一位;另一項研究則估計,美國每一例COVID-19死亡個案,都會留下大約9名失去親人的受害者,為他們提供支持和資源,將會是協助他們走出悲傷和喪親過程的優先事項。
COVID-19雖可能長期流感化,但這波大流行造成的相關疾病以及「長新冠」引起的長期後遺症,仍將繼續影響患者和家屬。所幸過去近3年來,醫療和公共衛生界一直全力阻止這種致命冠狀病毒的傳播,並採取預防手段、開發治療方法且研發出疫苗,這些疫苗對於減少最初的COVID-19感染和預防「長新冠」 至關重要。
更重要的是,這些作者群認為我們今後要以新的視野去關注這波大流行,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長新冠」,而這也是拜登在這份總統備忘錄中,要求採取有效方法解決COVID-19長期影響的真正意涵。
若您對本文有任何批評與建議,歡迎點擊填寫意見表
歡迎點擊訂閱電子報,獲得最新文章訊息。